藝評:「家.寶」 從名字揭示漢字的寓意

A+A-

文:羅斌惠

你有愛上過自己的名字嗎?小時候總聽到長輩說一句「唔怕生壞命,最怕改壞名」,可見中國人信奉名字比命運更影響人生。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作品「千與千尋」中也曾用過相關題材作橋段,女主角千尋(Chihiro)與父母失散後,來到湯屋請求湯婆婆給予工作,對方則要求用名字交換,取而代之是更簡單的名字--千(Sen)。後來男主角白龍叮囑千尋不要忘記自己的真實名字,否則她會忘記歸家的路。這故事進一步凸顯東方人相信漢字背後蘊含著一定的意義。而這次三角關係則以名字為題材創作出「家.寶」。

22MK3_0780
故事講述主角余家寶 45 年的經歷,分別由 5 位女演員飾演不同的年齡階段。 照片提供:三角關係

故事改編自同名原創小說,全劇 3 小時,講述主角余家寶 45 年人生的成長故事。上半場由 5 歲的家寶(郭曉晴飾)與嫲嫲(張銘耀飾)相依為命的生活日常作起點;接著是 15 歲(歐芷菲飾)開始的少女成長歷程;繼而是 25 歲(馮幸詩飾)的初戀回憶;下半場是關於嫲嫲死後,35 歲的她(陳秄沁飾)展開尋覓人生意義的旅行,其間更因一夜情而意外懷孕;到最後 45 歲時(陳敏兒飾)終於遇上適合的伴侶徐實(細 So 飾);上述每個階段的經歷也對余家寶的成長帶來很大的影響。

上半場節奏明快,充滿不少諧趣元素。然而下半場,尤其是余家寶 35 歲去旅行那段,可能因為較多以第一身憶述的對白,令人感到有點冗長,節奏上也拖慢了。

11MK3_0868
不同階段的經歷都影響余家寶的成長。 照片提供:三角關係

劇中主角的不同年齡分別由 5 位女演員飾演,在導演處理畫面上帶來了不少幫助,比如較常出現是余家寶與嫲嫲的對話,5 位余家寶輪流接力應對嫲嫲的唇槍舌劍,這種交錯虛幻的呈現的確能表現一種獨特的劇場美感。

同時由張銘耀飾演嫲嫲一角,極其到位又帶點尖酸的對白,除了為觀眾帶來歡愉,亦在角色刻劃上生色不少,令後來嫲嫲去世的一幕更能勾起觀眾的情緒。其中筆者最喜歡的一段,是黃主任(李妍慧飾)教導余家寶寫字的部分。對白上一邊講解中文字背後由圖像演化的過程,一邊配以具舞蹈感的形體動作呈現文字,從整體畫面觀看,實在相當豐富。

11WAI_4158
舞台設計包含很多與文字相關的意象,呼應本劇主題。 照片提供:三角關係

在舞台設計上不難看出所花的心思,其中包含了很多與文字相關的意象。孩童時代,我們會在方格紙上抄寫一個又一個的中文生字,舞台的地板均是一格格,正好營造同樣的方格感覺。舞台上方則掛著一根木頭,配以燈光的照射,木頭與陰影組合起來,就像是一枝沾滿了墨水的毛筆。整個舞台以木材作為建築的材料,除了可以給予觀眾一種「無印良品式」的清新簡約感覺,更呼應了本劇主題,是一種淡淡然撲鼻的書卷味。

投影機也是劇中一個不得不提的元素。在提及與文字相關的對白時,投影機會把字詞投射在佈景板上,加強畫面的感覺。另一方面,導演也會選擇於間場部分,以投影方式播放香港社會發展及時事的片段,例如沙士事件、反國民教育運動及雨傘運動等。也許是為了交代角色身處的時代背景,然而這些片段跟劇中的主題似乎有點偏離,稍為分散了觀眾的注意,因此筆者會思考,如果不用投影,會否有其他方法或劇場技巧可達致異曲同工之妙?

總結而言,本劇恍如人物傳記般向觀眾道出余家寶的故事,抽離地看,卻是講述每個人學習與自己名字相處的關係。在嬰兒出生前,父母或長輩都會挑選不同的名字,當中可反映上一代對下一代的期望,而你或我也可能經歷過像余家寶一樣不喜歡自己名字的階段,也許覺得俗氣,或是嫌棄寫起來太多筆畫。但人漸漸長大,思想隨之變得成熟,便會追尋自己的人生意義,此刻就像正式開始於一本寫了名字的筆記本上,譜寫自己的故事,真正讓自己的名字發出獨一無二的光芒。

觀賞場次

三角關係「家.寶」
2016 年 3 月 26 日 8pm
沙田大會堂文娛廳

此文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(香港分會)協助統籌。

※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,不代表本網立場。 ※

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於 1954 年成立,為聯合國教育、科學及文化組織(UNESCO)轄下團體,宗旨是集合劇場工作者與評論人,作多種學術、文化交流。隨著不斷發展,協會關注的範疇亦擴展至各類型的表演藝術、電影與電視以及視覺藝術。1992 年,香港成為協會的第五個亞洲分會。本會目前是本地唯一推動演藝評論發展的組織,並為香港藝術發展局三年資助藝團之一。

http://www.iatc.com.h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