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學歷基因:真正的起跑線?

A+A-
基因技術進步神速,未來或推測得到她一生會讀幾多書。 圖片來源:路透社
基因知識進步神速,未來或推測得到她一生會讀幾多書。 圖片來源:路透社

一個人連讀幾多書,都同基因有關?一項調查研究發現,有 74 組特定基因與教育水平成正比關係,即是該基因變異組愈多,受教時間愈長。不過研究人員表明,基因往往受限於環境因素,研究不為證實基因決定論,相反,是為基因的勢力範圍畫下邊界。

「社會科學遺傳學聯盟」(SSGAC)成員 Daniel Benjamin、David Cesarini、Philipp Koellinger 率領國際團隊發起調查研究,樣本覆蓋近 30 萬人(皆為歐洲後裔),分析每人共 900 萬組特定基因變異 SNP(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),再與另一覆蓋 11 萬人的英國研究樣本比較,發現有 74 組與教育水平的正比關係為 0.43%

0.43% 轉化為實際數字,大約是教育水平加長 3 至 9 星期,可說微不足道,是否表明基因對教育程度影響微乎其微?未必。過往有研究指出,基因與教育水平的關係密切,正比關係高達兩成;是次研究僅聚焦於某種基因變異--SNP,而人體有上千種同類型基因組,多基因(polygenic)疊加效應之下,影響亦隨之放大。

不過,口頭上是基因因素,要發揮影響力,仍然要仰賴環境。研究挑選的基因變異組,效果僅在於促進胚胎的腦部運動,例如製造並引導神經元的組合。生理影響心理,再轉化為社會行為。

「世上並無『教育基因』,上述基因也亦無決定性。」Daniel Benjamin 表示,先天孕育與後天培育並不對立,而是相輔相成。譬如,基因影響對 1930 年代出生大於 1950 年代末生的瑞典人,肇因期間強迫教育延長兩年,入學率亦見改善,抵銷了部分基因因素。優生學倡議者以為控制基因編碼就能令子女贏在起跑線,「這不是聰明的做法。」

反基因決定論的基因研究,有甚麼啟示?部分在於界定基因的勢力範圍。研究採取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」(GWAS)以分析遺傳學指標與特定性狀或疾病的關聯,關鍵在於樣本大小。以往調查介乎 50 至 2000 人,樣本過小,結果極不可靠。是次大型研究嘗試確立基因因素,以便當局制訂及調整教育政策。

既然基因因素確有影響,教育調查就必須加以考慮再予以排除,然而社會科學尚未有系統地將基因列入控制因素,削弱了研究的說服力。「排除基因因素,就能放大結果,從而得知環境因素的影響。」Daniel Benjamin 說。

「研究毫不吸引。」他承認,「而且與基因無關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