植物是風險管理大師?

A+A-
鋌而走險的植物。
鋌而走險的植物。

「博一博,單車變摩托」原來不是人類專利,植物為了求存,有時也會鋌而走險。有實驗研究指,植物雖然缺乏腦部,亦無複雜神經系統,但也會評估環境風險,取捨求生,效率甚至比人類更高。

以色列植物生態學家教授 Hagai Shemesh 與牛津大學行為生態學家 Alex Kacelnik 以一系列實驗測試植物的風險管理能力。研究員將豌豆根部一分為二,分別放進兩個盆內。兩個盆栽的平均營養值相等,不過一盆穩定(A 盆),另一盆則隨時變化(B 盆),讓豌豆適應一段時間,再將兩個盆的營養水平調整一致。實驗目的在於觀察豌豆會否因應環境變化,作出不同求生選擇。

結果發現,當盆內營養不足,B 盆的豌豆比 A 盆冒出更多根;而當營養充足, A 盆冒根則較多。換言之,豌豆「知道」A 盆營養值穩定,不見得將來會顯著提升;反而 B 盆變化較大,營養含量或升或跌。英國行為心理學家 Nick Chater 解釋,在惡劣環境下,植物唯一的出路就是放「根」一博。

豌豆行為吻合「風險敏感理論」(risk sensitivity theory):有機體面臨選擇,會視乎情況行動。假如情況良好,便會小心行事;情況惡劣的話,則會冒險。同理,賭博輸錢會繼續賭;雀鳥假如糧食不足,就會到處覓食,雖然消耗體力無助過冬,但也不會守候鳥巢。

風險敏感理論難以證明,亦無法解釋特定人類行為,但植物缺乏感情,不似人類受情緒左右決定,似乎提供了精準測試的基礎。目前科學家尚未知道豌豆如何「評估」風險,不過 Alex Kacelnik 推斷,植物沒有大腦,不會推理,行動依賴的是簡單法則。

「即使缺乏認知能力和神經系統,行為一樣複雜。」要做風險管理大師,原來毋須學位,甚至不需智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