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有 Google,或者就不會有今日風靡全球的手機遊戲 Pokémon GO?

日前,百年遊戲老店任天堂推出手機遊戲 Pokémon Go,讓玩家在現實中透過手機捕捉寵物小精靈。遊戲一出,全球隨即有大量玩家下載,竟瞬間使伺服器超出負荷,於是現階段只有美國、澳洲及紐西蘭人能率先體驗「精靈訓練員」。這使任天堂市值增加 11 億美元的遊戲熱潮,如果沒有 Google 的話,或許不會出現。

一切從地圖開始

Pokémon Go 風頭一時無兩,席捲全球,這遊戲之所以能在幾日內到達此高度,除了人們對寵物小精靈的熱情從未消退,另一可歸因於其技術:擴充實境(Augmented Reality,簡稱 AR)。

圖片來源:任天堂
Pokemon Go 遊戲界面。 圖片來源:任天堂

AR 讓玩家在智能手機,遇上並收服出現於「真實世界」的小精靈。遊戲時,鏡頭啟動,屏幕隨即會顯示眼前實境,小精靈和精靈球等也會融入其中(上圖)。若要參與遊戲,玩家需要走出房門,尋找街道上小精靈。不但遊戲模式新穎吸引,而且人們玩遊戲過程中所碰到的奇遇(撞車找到屍體2,000 人同時行動),也成為了世界新聞焦點,令遊戲爆紅。如此神奇的 AR 技術得以發展成熟,融入遊戲,背後實有賴 Google 的投資。

Pokémon Go 的起源可回溯到 2004 年。當年,Google 購入創新科技公司 Keyhole。Keyhole 所作的業務簡單又有趣:「擴闊地圖的可能」。他們首個大計就創造了 Google Earth 的「街景」功能。其後,Keyhole 的創辦人 John Hanke 順理成章成為了 Google Map 的負責人。

2010 年,John Hanke 在 Google 內開設了軟件開發公司 Niantic ——即是,Pokémon Go 幕後技術功臣——專門研究如何利用地圖,促進人與世界互動。這項產品的確改變了地圖的用法,例如 2012 年推出的手機遊戲「Ingress」更是 Pokémon Go 的雛形:它以科幻背景配合地圖及 AR 技術,鼓勵玩家組隊探索世界,玩法與 Pokémon Go 十分相似,只是後者換了內容,及添了可愛的小精靈。

愚人節的啟發

兩年前的愚人節,任天堂與 Google Maps 合作推出了小遊戲,讓玩家在地圖的手機程式上尋找世界各地的小精靈。是次嘗試啟發了任天堂萌生了開發 Pokémon Go 的念頭。很快,機會就來了。

2015 年 8 月,Google 重組業務為 Alphabet 時,Niantic 宣布脫離 Google 成為獨立公司,積極尋求娛樂遊戲界的投資者合作,任天堂就是其中之一。其後,Niantic 接受了 Google 和任天堂合共 1 億美元的資金,最終帶來了 Pokémon Go。更有論者指,Pokémon Go 取得的空前成功證明了 Niantic 是對的:AR 才是遊戲的未來,而非 VR(虛擬實境,Virtual Reality)。

這個因 Google 和愚人節而起的遊戲,令千萬人重拾「童真」,在街道中闖蕩,重新發現城市,連以往閉在家中的宅男,也快樂地踏出家門,尋找他的小精靈。

現時 Pokémon Go 還未正式開放香港區遊戲,但相信玩家不用等太久就能享受捕捉比卡超的滋味。至於中國?暫時官方回應:中國、台灣及韓國都不會推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