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國成奧運強國 全因馬卓安?

A+A-
圖片來源:路透社

里約奧運結束,6,000 多萬人口的英國搞掂了 14 億人口的中國,收服了食藥大國俄羅斯,遙遙拋離剛剛分手的德國、法國及意大利。香港人百般滋味在心頭,情感事自己處理,重點是為何英國成績突飛猛進?其他強國又能否模仿學習?

在鞍馬及自由體操奪金的英國選手 Max Whitlock (圖片來源:Reuters)
在鞍馬及自由體操奪金的英國選手 Max Whitlock。 圖片來源:路透社

不少英國獲獎選手在接受訪問時,也將部分功勞歸於英國國家獎券。國家獎券由前保守黨英國首相馬卓安在 1994 年成立,一半獎券收益會成為彩池,28% 的用途由國會話事,12% 交稅給英國政府,5% 給予獎券零售商,5% 給予營運商(4.5% 作為營運成本,0.5% 則為營運商收益)。購買獎券的合法年齡為 16 歲。

這種獎券支持「有貨交、有成績」的運動員,其實也曾引起一番思辯(自由國家,當然有空間有時間可以思考人生)。保守黨,政治思維當然是右翼:世間有夢,鼓勵卓越,著重奮鬥,叻人有回報,天公地道。

所以當推出獎券時,自然也換來左翼抨擊:說獎券名字好聽正確,其實是針對窮人的納稅,令這班無所事事的人,在無事可做的情況下,唯有購買國家獎券,用自己不多的金錢消磨人生。不過馬卓安的看法不同,他認為獎券可以帶來更來現金支持藝術及體育發展。

一輪口水浪花後,結果實際。精英運動員可以投放所有時間於訓練,以達國際級成績要求。不要忘記,不少運動員的開銷訓練全由國家埋單,運動員奪取好成績,並非國人榮辱,更是國家,特別是獨裁或威權國家建構國家團結的重要工具,一窮二白,難得有人在外面耀武揚威,證明自己窮又悶,並非種族或腦袋比人差,而只是因為我們能刻苦……你看,又多得一個獎牌了。

在國家獎券未出場支持運動員時,就算是英國最拿手的運動項目,也分分鐘失手收場。在 1996 年的亞特蘭大奧運,划艇本是英國強行,結果只奪一金。

今次里約奧運,英國的體育部門(UK Sport)破紀錄,花了 3.55 億英鎊的獎券所得,給予運動員準備里約奧運及殘奧。而資助準則簡單兼殘酷:只有在過去 8 年往績中,清楚展示有機會奪牌的項目及運動員,才有機會獲得資助——支持贏家,放棄輸家,無懸念。

Mo Farah 出生於索馬里難民家庭,英國 10,000 公尺及 5,000 公尺跑手 Mo Farah,在此兩項目也奪金。甚麼是強國?就是這樣,講完。 圖片來源:路透社

在奧運會中,國家希望得到好 feel 的成功戰果,而戰果就是用獎牌來計算。在頂級運動比賽,著重參與,只會在花邊新聞,大家互 Like,唯有勝利才有意義。所以,錢自然流向那些有機會獲得好成績的運動員。

不過這種贊助運動員的模式,卻展現了左右翼的世界及政策觀的不同。如果是左翼思維拿著這筆巨款,應該是將錢平分,並具根據「需要」——那些愈無機會的,愈覺得要支持。無可避免地,這種集體主義最終會導致平庸多於造就卓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