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國——租樓的天堂

A+A-

如果住宅擁有率(homeownership rate)愈高,便代表經濟愈繁榮,德國似乎違悖了這個規律。德國的住宅擁有率在已發展國家中排位落後,遠低於比利時、美國、法國、丹麥、西班牙等國——當中以西班牙的住宅擁有率尤為高企,竟達至 78.8%,德國則僅達 52.5%,只比香港高出 1.5%。然而,德國的失業率卻比西班牙低 21.8%。究竟德國人在打甚麼算盤?

租樓成主流的歷史淵源

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,作為戰敗國的德國經濟狀況非常差劣:遭完全摧毀、嚴重損害得不能居住的單位共 400 萬個。當時,經濟陷入低迷,根本沒可能靠私人地產發展商興建住宅單位,政府進行房屋規劃成為唯一出路。就當時即將成為「西德」的一帶來說,政府需要增建 550 萬個居住單位,才能滿足住宅需求。其時巴伐利亞重建地方議會的負責人 Helmut Fischer 更指出,德國政府在 1930 至 1933 年之所以失敗,應歸咎於其沒有靠興建房屋來吸納失業人口,確立了政府在這場「翻身」工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。

德國東部城市德累斯頓在二戰中遭空襲後,破敗不堪。圖片來源:Wikipedia
德國東部城市德累斯頓(Dresden)在二戰中遭空襲後,破敗不堪。圖片來源:Wikipedia

至 1949 年,西德建立後不久,聯邦政府成功推行第一條房屋法例——「聯邦房屋法」(Federal Housing Law),透過設立基金,為社會福利房屋(social housing)提供津貼及貸款、減免新興私人樓宇物業稅,控制政府資助房屋(Publicly funded housing)的租金金額。到了 1962 年,西德的房屋短缺數目已少了一半,但市面上供應的、德國人所選擇的,絕大部分都是出租單位。原因是當時德國的按揭市場非常疲弱,加上銀行要求借貸人大筆還款,很少德國人有能力買樓,只能租住。

為甚麼是德國?

二戰結束後,當然絕不只有德國面對房屋危機。英國也面對同樣問題,卻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——進入 90 年代,英國人的租住比率已回落到 30%。租樓的風潮在德國卻依然不息,與 60 年代相比,其租住比率雖有下降,但仍維持在 55% 左右。難道不喜歡買樓是德國人的民族習性?

其實不然,只是——德國的出租單位真的很吸引。

英國嚴格控制公共房屋發展商所設的租金限制,及建築費用的上限。在這些限制下,房屋無法逃脫質素差劣的命運。但德國出租單位的質素,則並非靠普遍公屋單位的水平可以想像。德國在政府干預和私人投資之間取得較好的平衡,亦比許多國家都更早放寬租金限制,發展商在成本上所受的束縛較少,自然能更放膽地建造具競爭力的優質單位。但若然就此以為租金會順勢飆升,就太過天真。在這個租戶的天堂,合約上的租金在 3 年內的增長率不能超過 20%,法例更禁止業主在合約第一年加租。

雖然租金約佔德國人可支配收入(disposable income)20%,近年不少大城市的租金亦開始上漲,但據調查,93% 的德國受訪人口都對自己現時的房屋狀況感到滿意。面對他國的樂觀氛圍,香港人似乎只能羨慕,不知何時才能望其項背;始終,這邊廂的特區政府為了勾結黑暗勢力,甘願減少供應公營房屋,親自將人民推往水深火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