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口可樂:解酒、戒毒、打仗恩物

A+A-

開一罐可口可樂,能解酒癮和毒癮,提神又壯陽——不是神化可樂,這就是其元祖版本的賣點。今天的可口可樂,老套說一句,無處不在老少咸宜,在香港更壟斷了汽水市場,但你可知道,最初的可樂,是毒品與酒精的代替品?

「將滋味擴大」的可口可樂。圖片來源:可口可樂
「將滋味擴大」的可口可樂。 圖片來源:可口可樂

美國內戰後:傷兵的嗎啡代替品

圖片來源:Pinterest
圖片來源:Pinterest

今天全球最暢銷飲料可口可樂,最初其實是用來代替嗎啡的鎮痛劑。南北戰爭後,原為藥劑師的退伍軍人 John Pemberton ,因受刀傷對嗎啡成癮。為了脫毒,他開始尋找代替品,便是含酒精及微量可卡因的的可樂酒(coca wine)。戒毒成功後,Pemberton 卻迷上了這種酒,甚至為此於 1885 年發明了自己的可樂酒,取名為 Pemberton’s French Wine Coca。一開始只在藥房發售,但銷量平平,首年只賣出 400 多瓶。

直到美國頒令禁酒,禁止售賣任何酒精類飲品,Pemberton 便以可樂果(Kola nut)取代配方中的酒精成份,因可樂果含有的咖啡因同樣能產生興奮效果。結果它不但成為酒鬼恩物,還標榜能醫百病,包括消化不良、頭痛、神經障礙、頭痛、性無能、助戒嗎啡……儼如健康飲品,令時人如獲至寶。可口可樂也因此逐漸在美國流行起來,及至 1920 年,可口可樂配方已易主 3 次,批發及零售商遍及全國,而且為配合國家禁毒政策,可卡因也從它的配方中消失,成為無毒無酒精的家庭飲料。

二戰:砂糖配給制的贏家

彼時可口可樂已成為美國的象徵,但真正讓它走上世界舞台的,是 1939 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,而此前其海外銷量並不盡如人意。日本出版書「可樂白皮書」記,美國加入二戰戰團後,實施了砂糖配給制,為豁免新制,當時可口可樂的老闆 Robert Woodruff 向軍方及國會推薦可口可樂醒腦醒神、提升士氣的好處,爭取讓它成為軍需品。可口可樂走上戰場,是它開啟全球市場重要的一步。美軍宣布:「無論我軍征戰到何處,無論我們要耗費多少資金,都保證每一個戰士能以 5 分錢買到可口可樂。」可口可樂被塑造成美軍的精神支柱、鄉愁的寄託,甚至有軍人臨終都緊握著可樂瓶。此後可口可樂軍費商用,把其工廠開到每個美軍所到之處。這一戰讓可口可樂聲名大噪。

納粹可樂:芬達

納粹德軍喝可樂喝得津津有味。圖片來源:Reddit
納粹德軍喝可樂喝得津津有味。圖片來源:Reddit
圖片來源:dialoginternational.com
圖片來源:dialoginternational.com

二戰前,德國已是少數進口可口可樂的歐洲國家,不少德國人都是可口可樂的擁躉,但到 1941 年,德國受同盟國貿易禁運影響,失去了可口可樂原材料的供給,德國分公司的負責人 Max Keith 改良配方,以僅有的乳清和蘋果殘渣取而代之,成為了後來的「芬達」。儘管 Keith 本人形容它為「剩飯剩菜」,仍無阻它得到德國人的歡心。

不同派系的可樂

「可樂白皮書」書影。圖片來源:silkbook.com
「可樂白皮書」書影。圖片來源:silkbook.com

戰後,可口可樂因得到美國反共總統艾森豪支持,背上美國民主主義標誌,在各地受到抵制,被同為巨頭的百事可樂乘勢搶佔共產市場,與之分庭抗禮。另一方面,除了因納粹而生的芬達,也有不少垂涎可口可樂的滋味但不欲助長「象徵美國」的可口可樂的人,決定生產自己的可樂,例如依靠國內反美情緒拓展業務的伊朗 Zam Zam Cola、提倡愛國主義的土耳其的 Cola Turka、法國親巴勒斯坦的 Mecca Cola、在韓國獨立紀念日登場的韓國 815 可樂,都是抗衡美國資本可樂的產物。

不論立場,單純喜愛可樂的人也是大有人在。日本可樂瘋狂愛好者中本晉輔和他的死黨中橋一朗,就曾親嘗各地生產的可樂,並撰寫名副其實的「可樂白皮書」,收錄了歷代 500 種可樂。即便不乏後進,可口可樂的地位至今都未被取代。最近他們又再一次革新——首次把 3 種口味的罐裝整合包裝——把「紅色圓點標誌」成為推廣的重要視覺元素。其地位靠的,是一種情懷,還是背後的意識形態?喝著可口可樂的你,喝的又何止一種味道?

可口可樂新的包裝以「紅色圓點標誌」為重要主,罐身保留可口可樂沿用的搶眼紅色,罐口分別以明顯的顏色加以區辨:紅色為原味、黑色為零系、銀色代表健怡。
可口可樂新的包裝以「紅色圓點標誌」為主,罐身保留可口可樂沿用的搶眼紅色,罐口分別以明顯的顏色加以區別:紅色為原味、黑色為零系、銀色代表健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