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一屋簷下的房屋問題

A+A-

梁振英以本土框架思考香港居住問題,且挑起激化中港對立,令某些由自由市場開發衍生的樓房方案,不可以借鏡及推廣,例如當年洗腦廣告的碧桂園、樟木頭的樓盤。林鄭自吹自擂社福開支大增,那為何香港的長者仍遭受「劍橋式」待遇?如果香港跟內地關係不是如此僵,香港或可在深圳、廣東租地建屋,引入私營機構管理,至少解決中下層人士及長者的退休問題。

自言與內地關係密切的 CY 在 2012 年競選時,誓神劈願說一定搞得掂香港的房屋問題,結果樓價還高居不下;林鄭說自己派錢不手軟,社福政策宇宙最強;兩人的思考很有趣,明明叫香港人放眼神州,但兩人解決問題的方法皆局限於本土,土地供應只看本土,社福政策只想香港庫房,要說香港最大的本土派,可能就是特區政府。

香港房屋供求,從來不是本地問題。開埠以來,數次人口急變皆因大陸及全球政局變化,而非港人突然熱愛床上運動。而在財金方面,美國息口、人民幣幣值、內地到港的避險資金、甚至是歐盟的變動,皆是別人內政,簡單講,香港只能得個「睇」字。影響樓市的因素四方八面,沙士跌市是百年奇遇,現在回望,可能也要多謝那食野味的男人,但當一頭野味也可成影響因素時,就知思考解決問題的框架不能局限香港。

u8505p901dt20120929095638
曾經,真的給了某些香港人一個五星級的家。

說穿了,也是土地及居住問題

不論是公、居、私,香港房屋供應不足是鐵一般事實。最簡單直接的思考方法是找地,如果香港收地成本高昂(不論是政治上或是財金上),郊野公園等更被視為神聖之地,有沒有其他地方可用?澳門向珠海租借橫琴建大學城,CY 常常強調「內交」,香港政府為何不跟廣東省或深圳租借土地,然後分別興建數種大型屋苑,包括針對新來港人士、退休、安老的三種類型,讓本港居民選擇。一如當年的碧桂園,其時,香港人對大陸置業及居住並不反感,特別是社會下中層,更是改變居住環境的捷徑。

的確,居住不單是有間屋,還包括運輸、教育、醫療等配套,興建及營運成本必然上升,但他們就算在港也同樣需要相關服務;另一方面,從機會成本看,以香港土地及內地租借土地的差價,政府應該足以提供不錯的服務。

公共屋苑大陸版:讓現居住公屋的貧困長者移居大陸,既改善居住環境,政府也可以引入私營機構的特惠飯堂及長者設施,以吸引他們。香港現在最貴的是土地,如果兩者相比較,於內地提供較好的設施,能讓他們愉快安享晚年,同時騰出更多香港公屋單位。另一方面,如果內地的公共屋苑能同步提供教育,準備到港或在港新移民,只要在大陸屋苑居住滿七年,便同樣可申請香港身份證,一來延緩他們湧入香港,二來也可免了他們適應新環境的困惱。

退休私樓屋苑:對於中產階級下層的人,退休積蓄及房產他們是有,但生活不自在,但如果拿著退休金,加上出租現時居住的樓房,搬回大陸,生活應該不錯,這也是當年不少人在大陸置業的原因。隨著美元加息,人民幣狂跌,持有港幣結算的資產,在內地過生活應該可重回「美好年代」。

圖片來源:路透社
圖片來源:路透社

建安老院:出身社會福利署的林鄭則在福利政策上全無創意。說已經增加了社福開資,如果經濟好,分配公平,又何需增加社福開支?劍橋護老院露天沖涼事件,當然沒人性,但卻宏觀反映護老行業全無競爭。大家心照私人安老院的情況,但多年來一直也沒改善。要多增設安老院,提升服務,有兩大前題,土地及人手。

在港為長者申請安老院,首條問題便是詢問到底要入住大房,四人房,兩人房,所以安老事務實質是另一房屋問題。政府跟內地租地,建大型安老院村,專人或與私人合作營運政府安老院,由於人手及地價問題,應該比香港更便宜,而且能提供更好的環境及服務,先幫助大多無依無靠,無積蓄的基層長者,不用再居住在劣質安老院。說實話,監管再多也無力防止部分本港安老院無良經營,唯有引入競爭,安老院營運者才會自我改善,這也才對良心經營者公平。

除此之外,異想天開,甚至香港政府可以購買內地鬼城改建成作退休養老用途,由香港政府或機構管理的老人院,應該也會挺受大陸民眾歡迎。到時這項福利政策,或可望自負盈虧。

不過,這一切現在連初步估算成本及可行性也不用了,經歷 5 年鼓吹恨怒的施政,再談甚麼甚麼互利與合作,似乎甚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