陰莖骨簡史

A+A-
「憑甚麼海象有,我無?」 圖片來源:BBC
「憑甚麼海象有,我無?」 圖片來源:BBC

多數胎盤哺乳動物都具備陰莖骨(baculum),尤其是靈長類,偏偏現代人卻遍尋不獲,有人附會聖經故事,聲稱上帝取用男人的陰莖骨創造女人,亞當以後遂無「完人」。科學界則有另一種解釋:英國皇家學會最新研究推測,遠古人類曾經有陰莖骨,但隨著兩性關係演變,「硬件」逐漸被淘汰,最終退化消失。

哺乳類動物之中,陰莖骨是典型,無骨派才是異數,譬如單孔目(Monotremata,例如鴨嘴獸)、有袋類(Marsupialia,例如袋鼠)和部分胎盤哺乳動物(例如象、馬、鯨魚、海豚)。陰莖骨可長可短,可有可無,因而被視為「最多元化的骨頭」。

棕熊的陰莖骨。熊的陰莖骨平均長度由 17 厘米至 23 厘米不等。
棕熊的陰莖骨。熊的陰莖骨平均長度由 17 厘米至 23 厘米不等。

陰莖骨歷史悠久,早見於 9,500 萬年前的哺乳動物,5,000 萬年前出現的第一批靈長類也不例外,自此之後各自演化出大小不同的硬件。由黑猩猩的纖纖玉莖到海象的兩尺巨物,體積的決定因素或在於交配時間的長短。

陰莖骨連接在生殖器的前端而非根部,有助雄性維持勃起狀態,加強勃起的主動性和反應力,防範其他同性接近騷擾。「持續插入」假說(prolonged intromission hypothesis)表示,交配時間愈長(例如三分鐘以上)的動物,陰莖骨也愈長,說法歷來獲得不少研究證實。譬如黑猩猩的陰莖骨只有人類手指大小,交配時間平均亦只維持 7 秒。

另一方面,雌性黑猩猩素有雜交行為,防止雄性對自己的後代不利。對倫敦大學研究人員 Kit Opie 而言,母黑猩猩的雜交行為或解釋了人類失落陰莖骨的原因。Kit Opie 的理論指,自 190 萬年前,一夫一妻成為直立人(Homo erectus)的繁殖模式之後,男性毋須大花時間「持續插入」以確保兩性關係的穩定,陰莖骨便逐漸退化。換言之,婚配模式決定生物形態。男人的陰莖骨被「娶掉」了。

松鼠的陰莖骨。
松鼠的陰莖骨。

有人會問,陰莖骨「條條揈」硬梆梆,行動豈不是很不方便?其實陰莖骨作為獨立的異型骨骼,平時縮骨入腹,並不礙事,需要時由一組肌肉將骨骼推入陰莖的肉質部分,令勃起變成輕鬆事。現代智人缺乏有機硬件,勃起單靠海綿體的血壓變化,等於打開生理大門,容許更多精神問題干擾敦倫,造就人類獨有的床笫悲劇。然而演化生物學家 Richard Dawkins 表示,血壓是人類健康的「忠實指標」,假如能夠維持勃起,代表男性身心健康,方便女性以此作為擇偶標準。據此說法,女性並非全無得益。

近日另有美國研究顯示,女性如要選擇「一次性伴侶」,比起選擇長期伴侶,普遍偏好較大的陰莖。對於長期伴侶,美國女性平均要求長度有 16 厘米,粗約 12.2 厘米(周徑),而對於一次性伴侶,則要求有 16.3 厘米長,12.7 厘米粗。不過根據調查,全球「陰莖長度中位數」只有 13 厘米,16.3 厘米已屆頂端 2%,相信難以滿足普遍女性的性需求。這一切,或者要怪 190 萬年的幾對直立男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