語言決定性格?

A+A-
5 - 9
學外語,掌握新性格。 圖片來源:「朝 5 晚 9」劇照

英文幽默,德語嚴肅,法文優雅,日語謙恭?這些印象其來有自,甚至催生出「民族性」的討論,譬如說學好英文,人會變得風趣、思維嚴謹。的確早有實驗研究指出,轉用一種語言,有時或會改變性格,但須留意,轉變並非源於語言本身的特質,而是與文化背景、溝通對象、學習時地有關。

2006 年美國康州大學(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)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中,一班墨西哥裔美國人獲邀參與性格測試,按「五大性格特質」(Big Five)--「開放度」 (Openness)、「盡責感」 (Conscientiousness)、「外向性」 (Extraversion)、「親和力」 (Agreeableness)和「情緒不穩定性(Neuroticism)」--劃分結果。重點在於測試分別以英文和西班牙語進行,研究人員從中觀察兩者會否得出不同結論。

實驗發現,當研究對象作答英文版測試,在外向性、親和力及盡責感表現較為高分,研究人員將之歸因於美國的個人文化,重視自信、成就與友善,墨西哥則無自誇的風氣。另外在西班牙語自我介紹中,對象較多提及家庭、興趣及人際關係;而當以英文自述,則多提及成就、大學及日常生活。研究負責教授 Nairan Ramírez-Esparza 解釋,性格之所以會隨語言轉變,並非出於語言本身,而是其背後的文化:「一地語言與其文化價值密不可分,你會透過你所用語言的文化價值理解自我。」

不過,原因也有可能出於溝通對象身上,而非語言及其背後文化。開普敦大學(University of Cape Town)語言學教授  Carolyn McKinney 認為,所謂身份,除了是自我觀感,也會受旁人態度影響,從而重塑對一己印象的投射。同理,當使用另一種語言溝通,無可避免會受對方的觀感左右,例如講母語就侃侃而談,說第二語言則容易顧慮詞不達意,因而表現缺乏自信。重點不在於語言,而在以該語言溝通的對象如何看待自己,自己又會如何反饋。

另一因素則是求學語境。學語言的環境對該語言所塑造的自我觀感尤關重要,譬如在美國學英文,當地人事文化均會融入你作為英語使用者的身份認同,若單純在課室學習,則可能受教師灌輸影響,繼承二手經驗。紐西蘭聯合理工學院(Unitec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New Zealand)語言研究教授 Jill Hadfield 甚至認為,如果在無語境的情況下學習,例如翻譯不含文化價值的簡單句子,則很可能不會發展出另一種語言人格。

無論出於哪種原因,學外語送靈魂,買一送一,總是划算的買賣--還未計推遲腦退化、協助中風者復原等等好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