辨別假新聞,從學校做起

A+A-
專欄作者屈穎妍胡亂猜測曾俊華質疑曾俊華在論壇不願設互相質詢,後來澄清曾俊華及胡國興均同意質詢環節。 圖片來源:HKGpao
專欄作者屈穎妍胡亂猜測質疑曾俊華在論壇不願設互相質詢,後來教協澄清曾俊華及胡國興均同意質詢環節。 圖片來源:HKGpao

「真的假不了,假的真不了。」真的嗎?美國大選期間假新聞當道,假新聞撰稿員 Jestin Coler 稱,這些「胡說八道」網站的廣告收益,每月可多達 1 萬至 3 萬美元(約 7.8 萬至 23 萬港元)。除了有利可圖,還是為政權塗脂抹粉的評論,夾雜虛假陳述,如專欄作者屈穎妍胡亂猜測,質疑曾俊華在論壇不願設互相質詢。假新聞假消息禁之不絕,或須加強大眾免疫力,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(OECD)教育主管稱,學校應該教學生如何辨別假新聞。

日前 OECD 宣布,將在國際學生評估計劃(簡稱 PISA)中,增加名為「全球競爭力」的項目,其中將會測試學生批判思維及辨識失實資料的能力,包括對社交媒體的資訊。PISA 是其中一項多國政府參考青少年學習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測試,在 PISA 中新增項目自然引人注目。

OECD 教育主管 Andreas Schleicher 解釋,以前大家要查閱資訊,可翻查百科全書,資訊是真實可信;但在今日,懂得分辨資訊真假是重要的技能。如何培訓學生這方面的能力?他認為學校不必然要開設新科目,在科學至歷史等課堂中,也可以建立這方面的能力。

有關電腦應用的「全球競爭力」測試,將連同 PISA 的閱讀、數學及科學測試一同進行,PISA 每三年進行一次測試,下一次在 2018 年舉行,結果將於 2019 年公布。除了具備辨別假新聞的能力,Schleicher 亦希望學生能從更多元的角度看世界,尊重不同的觀點。

他以伊斯蘭國(IS)為例,IS 希望把「多元宗教、多種族」的中東,倒退為單一文化,「這是認為只有一種真、一種生活模式的結果。」他又認為,社交媒體的「迴響效應」使得學生只能接收到與自己觀點類同的看法,他希望年輕人接納社交媒體之外的觀點。學校則有責任提供機會讓年輕人就不同觀點與意見辯論。

在教導小朋友分辨假新聞方面,瑞典已坐言起行。瑞典教育部近日宣布由 2018 年 7 月開始,小一學生既要學習編寫程式,提升電腦能力,學校還要教導學生分辨網上資訊的可信程度,例如哪些來源屬於可信,哪些為不可靠來源。

社會上的確有不少人是盡信不明來源的資訊,不信?看看你家中長輩在 WhatsApp、微信左來右往的小道消息、健康精知等,便知道從小培養明辨真假的能力是多麼重要。「請轉發這條消息給你關心的人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