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年有調查指出,兩成港人受失眠困擾,無可置疑,失眠已成都市病。今人多相信失眠出於心理因素,心有鬱結者較難入睡。然而,由國際睡眠專家發表的最新研究首次發現,失眠不全然是受心理壓力影響,亦可能是先天基因使然。
傳統以為,失眠是一種因工作或情緒壓力而生的心理狀況(psychological condition),然而,根據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睡眠專家 Danielle Posthuma 及 Eus Van Someren 在 Nature Genetics 期刊發表的研究,人們以往對失眠的理解不夠全面,失眠可能是先天風險基因所致。
研究人員在 11.3 萬人的基本樣本中發現,人類至少有 7 種風險基因會招致失眠,當中一種名為 MEIS1 的基因在較早前已被證實與週期性肢動症(Periodic Limb Movements)與不寧腿症候群(Restless Leg Syndrome)兩種睡眠失調症有關。
首席研究員 Eus Van Someren 表示,上述發現將引領失眠研究朝新方向發展,使人轉以神經學角度理解失眠。他又指出:「相比起其嚴重性、普及程度和風險,以失眠成因作對象的研究寥寥可數。」在過去,失眠多被簡單當作心理問題,是次研究則證明失眠與基因有關,有助突破盲點,找出治療失眠新方法。
除了確認基因與失眠有關,研究人員也有兩大發現。首先,由於失眠基因與其他情緒特徵如焦慮症、抑鬱症和神經過敏等分享遺傳基礎(genetic basis),這些情緒病因而傾向與失眠同時出現。此外,男女失眠比例也有不同,在研究樣本中,有 33% 女性報稱受失眠煎熬,男性只有 24%。Danielle Posthuma 解釋,這顯示男女不同的生理機制影響失眠比例。
話雖如此,但是一般人無法輕易確認自己的失眠是基因還是壓力所致,所以,要解決失眠,還是要先盡人事——CNN 曾列出如「分散注意」、「調整呼吸」和「趁早吸光」等 7 項解決失眠之法,避免大腦過度活躍,幫助入眠。若遵從建議還無法安睡,那你就應盡早向醫生求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