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去蔣公銅像,在去掉甚麼?

A+A-
在「去蔣化」氣氛濃厚的今日,台灣每年都有來自各地的蔣公銅像被移走或破壞。 圖片來源:Wikimedia Commons

台灣解嚴 30 年,藍綠政權交替,蔣氏家族已無實際影響力,在 228 事件 70 週年的轉型正義(Transitional Justice)氛圍下,「去蔣化」或已步入最後階段。

無論是 2000 年當選總統的陳水扁,到今日主政的蔡英文,民進黨都一直不遺餘力於「去蔣化」。羅大佑那句經典歌詞「介壽大路公在中正大廟埕」,在陳水扁當台北市長那年就改了前半句,因為總統府門口那條象徵蔣氏家族的介壽路,從此易名為凱達格蘭大道,這被視為綠營「去蔣化」的一大步。至於中正大廟埕,就是屢次更改正式名字的中正紀念堂。陳水扁在位總統時,銳意抹除國民黨的黨國統治痕跡,將神化蔣介石的中正紀念堂改為台灣民主紀念館,而牌坊上的「大中至正」也改為「自由廣場」。不過,國民黨馬英九隨後執政,「中正紀念堂」又得以恢復原名,僅保留「自由廣場」牌匾。到蔡英文上場,戒嚴時代的蔣氏神話早成歷史,來自時代力量的立法委員徐永明甚至要求將中正紀念堂改為「卸任總統博物館」,並將蔣介石從「先總統蔣公」的尊稱,改為「卸任總統」。

功過參半的中華民國前總統蔣介石,一方面是革命家、民族英雄,另一方面也被指是殺人魔、獨裁者。最著名的說法來自夏威夷大學學者 R.J. Rummel 的「種族滅絕百科全書」(Encyclopedia of Genocide),書中列舉 20 世紀的種族滅絕禍首,第一位是前蘇聯領袖史太林,第二位是中國共產黨的前主席毛澤東,第三位是德國納粹黨黨魁希特拉,緊隨三人之後就是蔣介石了。按書中所指,「在 1921 年至 1948 年間,蔣介石總共殺害了 1,000 萬人」。儘管實際死亡人數有待商榷,但在蔣氏家族已漸漸走下政治臺階的當下,隨著民進黨再次掌政,台灣過去一年的「去蔣化」正進行得如火如荼。

中正紀念堂牌坊上的「大中至正」如今已改為「自由廣場」。 圖片來源:Wikimedia Commons

在台灣各地政府機構和學府的「去蔣化」行動中,最矚目的要數到國立政治大學。政大日前舉行校務會議,表決了跟蔣介石有關的兩大重要提案。其一是通過政大校歌的新版歌詞,其二是決定校內兩座蔣公銅像的未來去向。尤其在蔣公銅像的去留一事上,校內爭議最為激烈。畢竟政大背景特殊,跟蔣介石關係亦最密切 —— 政大前身是國民黨在南京成立的中央黨務學校,其後改為專門培訓外交官和教育人才的中央政治學校,而蔣介石正是創校校長。政大「去蔣化」的爭議就在於,政治上的轉型正義,本應與政大校史分開,蔣介石之於政大,有名譽校長的身分和貢獻。只不過,從南京到重慶再在台灣復校,為黨而設的政大都有著濃厚「黨校」色彩,校史本身就跟政治分隔不開,也為現在部分政大師生所垢病之處。

早在幾年之前,政大就因為校歌歌詞含有「吾黨」、「革命」和「三民主義」等字眼,遭學生組織發起抵制行動,罷唱校歌。其實,在政大仍為南京中央政治學校之時,校歌便已存在,並由當年的國民黨教育長陳果夫填詞。近一個世紀後,因應社會和學生的反對聲音,政大去年正式組成委員會作檢討,通過校歌修正案,歌詞多處用字都有明顯更改。將具有黨國色彩和獨裁意味的字眼修正後,新版校歌換入更符合民主大勢的用詞,也象徵校歌黨歌不分的舊時代正式告終。當然,坊間意見兩極,有人認為時移世易,政大不再是黨校,舊校歌的內容讓人反感;但同時有學生覺得,舊校歌始終與政大創校有關,具有歷史意義在其中。結果,政大的校歌改動一如其歌詞「民主化」,未來會以「新舊並行」的方式存在。

至於政大校內更惹爭議的兩座蔣公銅像,經表決後達成共識,簡單來說是搬走一座,留下一座,互讓一步,也象徵著走的那座是獨裁者的偶像銅像,留著的是校長紀念銅像,說不定是最理想的結局。政大組織表示,雖然最終決定遷走一座銅像,但此舉彰顯了政大的胸襟,在抹淡過去威權陰影的同時,也能體現民主自由。

不過,下一個問題正是,留下來的會是哪一座?政大的兩座蔣公銅像都甚有地標性色彩,一座為蔣公座像,位於中正圖書館入口處的大廳,跟隨圖書館於 1977 年啟用,歷史較為悠久。另一座騎馬銅像,則是 1987 年政大創校 60 週年時峻工,放在政大後山的坡道上,連基座約四層樓高,體積相當驚人,也是台灣各學府中唯一一座蔣介石的騎馬銅像。以年份和重要性來說,中正圖書館的蔣公銅像較值得保留,但考慮銅像本身的造工和觀感,後山的騎馬銅像無疑較為獨特。且說政大過去一直流傳著關於蔣公騎馬銅像的傳說,由於銅像呈跑姿,據聞蔣公騎著的馬在半夜時份會偷偷換腳。雖不算驚嚇,卻是政大每屆迎新營的熱話之一,若被搬走,這校園傳說自此便成絕響。

政大的其中一座蔣公銅像,位於中正圖書館入口處的大廳,跟隨圖書館於1977年啟用。 圖片來源:nccu.iconcern.tw
政大創校 60 週年時峻工的騎馬銅像,放在後山的坡道上。 圖片來源:nccu.iconcern.tw

在「去蔣化」氣氛濃厚的今日,其實台灣每年都有來自各地的蔣公銅像被移走或破壞,留著遭人非議,但誰都不敢貿然拆掉,一個又一個失卻時代光環的蔣公銅像,其中部分會被遷移到台灣著名的「蔣公集中營」—— 位於桃園市大溪鎮的慈湖紀念雕塑公園。

蔣介石在 1975 年病逝後,靈柩臨時停置於慈湖陵寢,因其本意是要反攻大陸,回歸故土安葬,結果,靈柩就在慈湖停置了 42 年。1997 年,慈湖陵寢旁邊興建了慈湖紀念雕塑公園,專門用來安置各地政府機構和院校所遷移的蔣公銅像。根據統計,包括立像、座像、半身像,公園裡已擺放了 219 座蔣公銅像。名義上雖不是棄置,而是捐贈,但數以百計的銅像彼此為鄰對望,淡淡的悲涼中也見證著台灣的時代遞變。

被移走的銅像大都置放於慈湖紀念雕塑公園。 圖片來源:Wei-Te Wong/Flickr

當然,亦有人對蔣公銅像的歷史價值珍而重之,當政大決定搬走校內其中一座銅像時,便有教授出言願意賣掉自己房產,想將蔣公銅像買回來。歷史對蔣介石的功過評價不一,但蔣公銅像在很多人心目中,不純粹是一具過時的偶像,而是一段好壞參半的歷史回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