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蒙古:淘「比特幣」的好地方

A+A-

虛擬貨幣比特幣(Bitcoin)問世以來,由於難監管、易炒作,價格波幅極大,今年更見白熱化。年內幣值不斷翻倍,到九月初更逼近 5,000 美元大關。單是中國,就佔每天出產的比特幣三分之二、全球交易量的 23%。炒風失控加上擔心會成為資金流到海外的不法途徑,近日中國政府終於出手整治中央政府手段強硬,令比特幣市值應聲蒸發 4 成,這場虛擬貨幣泡沫似乎要爆破。但比特幣頑強得驚人,2014 年比特幣曾經從 1,100 美元水平狂瀉至 200 美元,當時大家都以為比特幣已成歷史。結果,一場更大的「淘金潮」醞釀兩年後便爆發。

比特幣雖然是虛擬資產,卻不完全是憑空而來。

摩根大通行政總裁 Jamie Dimon 日前形容,比特幣就如同 17 世紀的「鬱金香狂潮」,是一場騙局。當年鬱金香剛傳入荷蘭,由於難以迅速繁殖,價格偏高,加上投機者造市,最終引致當地人大量搶購,推高價格形成泡沫。儘管 Jamie Dimon 認為追逐比特幣的人極其愚昧,但是,自 2009 年比特幣被「發明」出來,便從最初每 美元 1,300 枚,經歷波折攀升至現在幣值高見 3,000 美元。身處比特幣這個淘金潮中的,不只投機的炒家,還有在比特幣「礦場」裡默默工作的「礦工」。這些比起黃金價格還要高出一倍有多的神奇金幣,雖是虛擬資產,卻不完全是憑空而來 —— 挖金傳奇就發生在全球最大的比特幣「礦場」,內蒙古鄂爾多斯。「紐約時報」指出,位於鄂爾多斯市的達拉特旗,佔全球比特幣每日發行量 5%,每日開採市值約 31.8 萬美元。

比特幣有一個建立於虛擬世界的採礦機制,與傳統「礦場」不同,開採比特幣不需要重型機器。它唯一的工具,就是電腦。電腦被稱為「採礦機」,透過大量運算而獲得比特幣,看似無本生利,實則是「礦場」之間的速度競賽。由於開採規模愈來愈大,競爭激烈到需要用上數以萬計的「採礦機」,令採礦迅速成為中國一門奇特的新興產業。採礦的成本包括修理損壞或過熱的電腦,以及難以想像的龐大電力開支 —— 在電費極其便宜的內蒙古鄂爾多斯,「礦場」全年繳交的電費竟高達 1 億人民幣。除了提供足夠電力讓「採礦機」日以繼夜運算,還需要時時刻刻冷卻「採礦機」以免過熱,因此,在寒冷氣候和電費便宜的地區會有絕對優勢。這就解釋了「礦場」何以都選擇在臨近水力發電站的四川以及煤電產能豐富的內蒙古了。

開採比特幣的規模愈來愈大,競爭激烈到需要用上數以萬計的「採礦機」。

一片荒原大漠的內蒙古,廢置工場多的是,卻可能是中國最魔幻的「礦場」,沒有任何實則開採作業,只有一排排的「採礦機」在高速運算。而「礦工」的工作則是監察電力供應和礦場溫度。傳統工廠需要大量體力勞動,衛生環境惡劣,污染嚴重,操作大量機械亦有安全問題。相比之下,開採比特幣無疑是一份舒適差事。據「紐約時報」的訪問,在鄂爾多斯市區達拉特旗的「礦工」,其實大部分都不曉得如何使用比特幣,但豐厚的報酬以及對未來的憧憬,讓他們繼續留在這個人跡稀少的荒漠,終日與「採礦機」為伴。

鄂爾多斯本是中國著名的煤炭之城,曾經讓這班礦工充滿希望,但隨著數年前煤炭價格下跌,採礦場相繼倒閉成廢墟,他們的夢想已破滅過一次。現在的鄂爾多斯,因為擁有廉價的煤炭資源提供電力,又再次迅速轉型為比特幣之城。

「礦工」不走,不代表他們對比特幣有多大的信心,可能只是心中的黃金夢未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