幸福的負累:湊孫憂鬱症

A+A-
圖片來源:syvwlch/Flickr

為解決勞動人口減少問題,日本政府鼓勵女性就業,又呼籲她們多去生育。如此一來,讓誰去照顧孩子?不少在職母親求助自己的母親,讓她們代為看管子女。方便省錢之餘,又能增進感情,不就天作之選?老太太們卻不這樣想。育兒顧問河村都創造的新語「湊孫抑鬱症」(孫ブルー),正是形容這種「甜蜜」的負擔,其著作「不被兒孫束縛的生存方式」(子や孫にしばられない生き方),更自出版後引起話題。

河村從事幼兒教育相關工作多年,近年察覺到一個現象:老太太喜歡小孩子,旁人都說她若有幸抱孫,肯定是位慈祥的婆婆,連她自己也這麼認為,但當女兒懷孕了,卻發現事與願違。河村形容:「女兒愈近預產期,愈是覺得不安。心裡縱使想幫助初產的女兒,自己的人生卻沒剩多少,於是會想『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也未嘗不可』。」她解釋:「像分娩後對育兒不安而患上『產後抑鬱症』,對照顧孫兒感到不安的這份心情,我便將之命名為『湊孫抑鬱症』。」而令人意外的是,這樣的個案絕非少數。

65 歲的水口敏子(化名)4 年前喜獲外孫,惟女兒和女婿同樣工作繁重,而且常要出差,女婿的雙親則已離世,於是每逢夫婦均需出差,女兒便會來電拜託,希望敏子到其家中代為照顧幾天,還強調孩子日間會在托兒所,應該不會造成負擔。但水口直言:「怎麼能說『不會造成負擔』?我要留下丈夫一人,坐車 3 小時去你家住,這可是很吃力的。」只是她承認:「雖然有這種想法,對女兒卻說不出口。反過來自我安慰,這是為了女兒的事業,但想到這種事情不知還要持續多久,便又無法制止的憂鬱起來。」

但相比起來,70 歲的原口孝子(化名)更加難堪。她與女兒一家同住,孫女就讀附近的幼稚園,但女兒難以經常請假,至今由她代為出席的親子活動多不勝數,因此婉拒的朋友邀約亦數之不盡。某天她向女兒坦言:「我快受不了。下次的遠足,你向公司請假出席吧。那可是你的孩子,但幾乎由我來照顧,這很奇怪啊。我也要跟朋友交際啊。」豈料女兒憤然反駁:「別人家的婆婆可都會照顧外孫。何況我也不是為了去玩啊。因為你說過會幫我忙,我才拜託你的,別要事到如今才來說些任性的話﹗」結果二人吵了起來,自此關係變僵。

閒時能與孫兒相見當然高興,但若要長期照顧,可就另當別論。圖片來源:N8ster/Flickr

照顧孫兒所耗費的時間、體力及金錢,對老太太們添加沉重壓力。河村指出:「雖然『育兒爺爺(公公)』、『育兒嫲嫲(婆婆)』這些為支援在職父母而生的用語,現於社會廣泛使用,但甚麼事情都丟給(外)祖父母們做,始終會有壞影響。何況當人到了 6、70 歲,誰能保證可以一直健康生活下去?」河村也是過來人,在女兒懷孕前 1 年,自己的丈夫因病去世,自己亦因患癌而接受手術。「一考慮到這些事,我覺得即使想要珍惜自己的時間也並非任性。」但女兒誕下一對雙胞胎後,她選擇三代同住。「能幫上忙的話我都盡量去做。滿口答應後卻說這辦不到那辦不到,才是最不應該。」

河村認為:「重要的是雙方需要在保持一定距離下通力合作。為此我與女兒一家定了幾條規矩。」其一是財政獨立:「晚飯多是大家一起吃,伙食費便為兩戶平分。至於孫兒們的教育費,我讓他們維持在夫婦的收入範圍內。雖說這是基本,但我希望他們在計劃孫兒的教育時,別依賴父母的奉獻或援助。」另一條是收拾整理。「為能各自生活,我們把屋改成兩戶型。孫兒可來我這邊玩,但回去時要把玩具帶走。一旦說了『今天先放著也可以啊』便會前功盡廢,所以當有玩具放著沒收,我會收起來,放在他們家前。」此話聽來嚴厲,卻讓長者保留個人空間,也能培養孫兒的收拾習慣。

除此之外,家人之間協調日程也相當重要。河村表示:「每月一次,我們會互相確認彼此的日程。譬如女婿有事外出的日子,我會盡量在家之類,看看彼此有甚麼需要幫忙。」還有就是,避免突然提出要求。「我明白確是有很多情況『事出突然』。不過一旦開了先例,肯定會變成『甚麼時候都 OK』。最好還是一開始就說明不可這樣。」河村強調,孫兒確是可愛,但也不該忍著怨氣來度過有限的人生。「正因為大家一同生活,所以要先達成共識。然後配合孫兒的成長過程,不時修改規矩。親子之間相處,側重任何一方也無法長久。我們這世代的人多說出心聲也可以吧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