鏡廳舊事:法國威尼斯間諜戰

A+A-
鏡子這種奢侈品在法國深受貴族歡迎。Auguste Toulmouche, Vanity(1870)。 圖片來源:Wikimedia Commons

今時今日,鏡已經是常見器物,構造簡單,分兩層,前面是玻璃,後面則有銀膜塗層。

鏡在各地古文明都有,但古鏡多數以銅製。大約 16 世紀初期,威尼斯工匠改良玻璃生產技術,製出無色玻璃片,以這種玻璃製鏡,現代鏡的雛形由此而生。當時的玻璃鏡,是在玻璃後貼薄金屬層,和現今的鏡底塗層略有分別。這種鏡面世之後,就成為貴族配搭時裝衫褲的必備器具,也是室內的豪華裝飾品。

無色玻璃鏡面世之後,歐洲各國鏡匠都驚訝不已,紛紛研究改良技術卻沒有成功。法國的鏡匠就更加煩惱,因為國王路易十四極愛這種新鏡,其他達官貴族也紛紛追隨國王品味。當時威尼斯出產的新鏡非常昂貴,例如 1660 年代初,法國皇室於某年訂購約 400 塊威尼斯鏡,就花了 2 萬法郎,即現今約 100 萬美元。

法國財政大臣柯爾貝爾(Jean-Baptiste Colbert)為保國庫,向法國駐威尼斯大使 Pierre de Bonzi 下令,要請得威尼斯鏡匠往法國製鏡。

當時威尼斯有法例,規定鏡匠不得在外國製鏡,以免這種賺大錢的技術外傳。如果有工匠遷到外國而不回,他的家人親戚就要坐監,政府甚至會派人殺死他。所以,Pierre de Bonzi 認為,要令鏡匠甘願往法國製鏡,只可暗中作計,不能與威尼斯的宗教法庭硬碰。

於是,柯爾貝爾派間諜裝成商人,混入威尼斯雜貨商的交際場合,暗中招攬鏡匠偷渡往法國。某些鏡匠或因在威尼斯際遇不佳,首肯願意偷渡,並且答應柯爾貝爾:一定能製出世上最佳的 6、7 尺高大鏡(受技術所限,當時鏡子長闊最多只有 1 米)。威尼斯鏡匠陸續抵達巴黎,柯爾貝爾便於 1665 年 12 月成立皇家製鏡廠,當時這間廠有製鏡專利權,如果有人在法國國內私自製鏡,就是犯法、罰款。

法國與威尼斯之間亦因此發生外交風波。威尼斯政府不斷恐嚇離國的鏡匠,說他們將來會受到重懲。而法國政府則年年給鏡匠豐厚酬金,以令眾人安心製大鏡。柯爾貝爾得知有兩位鏡匠尚未娶妻,即以厚禮相贈,使二人能在法國娶妻,這筆錢夠娶巴黎大富商千金有餘。也有些工匠,因偷渡往法國製鏡而與妻子分隔兩地。威尼斯政府間諜就以「情」為計,請人扮作工匠的妻子寫信勸他們回家。可惜,一眾工匠到了巴黎實在樂不思蜀,薪酬豐厚之餘,許多貴族千金與美婦人常往製鏡廠參觀,看名貴玻璃鏡的製造過程,而各工匠就好像今日的「名車模特兒」般,成為眾名貴鏡子的「美男陪襯品」,威尼斯的假信宣告失敗。柯爾貝爾則下令間諜「以其人之道,還治其人之身」,寫信請眾工匠的妻子偷渡往法國,反而起效。

見狀,威尼斯間諜於是使離間計令工匠因嫉妒而內鬥,甚至發生槍擊案。猶幸皇家警衛就在鏡廠附近,保住工匠性命。後來間諜又開始落毒殺死玻璃匠和拋光匠,與此同時,威尼斯境內風聲漸緊,再難偷渡出境。最後,皇家製鏡廠成立將近兩年之際,柯爾貝爾將各威尼斯工匠送回家鄉。

法國本地的鏡匠在這短短兩年內,習得了威尼斯人的製鏡技術,法國皇室也就不必再花大錢向威尼斯買鏡。以後全部新鏡,都由巴黎的皇家製鏡廠生產。

凡爾賽宮鏡廳內有 17 面巨鏡,每面巨鏡由 21 塊小鏡拼成。當年,法國本地的鏡匠,學得威尼斯人的製鏡法之後,就製出一模一樣的無色玻璃鏡,鋪在鏡廳牆上。 圖片來源:iwm.org.uk

當時,國王正於凡爾賽興建新宮,宮內設有鏡廳。不過一眾威尼斯工匠並沒有如承諾般製造出大鏡,因玻璃以人工吹製,工匠需將玻璃吹成球狀再將之壓平,但人的肺活量有限,如果要玻璃表面平滑製鏡,工匠必須以均衡力度不斷吹氣,以令整塊玻璃厚度一致,吹氣維時有限,玻璃的大小因而有了限制,長闊度難以超越 1 米。

結果,凡爾賽宮鏡廳牆上,有 17 面巨鏡,每面巨鏡由 21 塊小鏡砌成。諷刺的是,在鏡廳建成之後不久,有工匠想出新技術製玻璃,不必倚賴工匠吹氣製作大玻璃,也能製成大鏡了。1700 年之後,法國人生產的巨鏡,聞名歐洲各國,鏡價極昂貴,多數人「雖不能至,然心嚮往之」。聽聞在 1690 年左右,某位伯爵夫人居然為了買鏡而賣地。可想而知這些巨鏡究竟有多貴。

到了今日,大玻璃和大鏡都不再是寶物。但威尼斯的玻璃匠,依舊以「傳統工藝」為名以人工製作玻璃,工場作坊更成為遊客景點。現代的都市人,想起工匠吹玻璃,或會想起威尼斯的玻璃小工場;但想起家裡的大鏡時,卻不一定能聯想到法國的皇家製鏡廠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