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傑:避免被誤認為中國遊客的方法

A+A-

因為眾所周知的理由,去外國旅行「盡量避免被誤認為中國人」,竟然逐漸成為香港和台灣下一代人的網絡共識。

要做到這一點,愈來愈不困難。

首先,出外旅行,盡量單獨,即使有旅伴,避免一大堆,不要超過三名。「不被誤認為中國人」的標準愈降愈低,譬如只要不喧嘩嘈吵,講話只須降低一半聲浪,你被誤認為日本人的「幸運機率」,就會相應增加百分之二十。

其次就是衣著。首先冬天避免穿羽絨。今日香港人和中國人在冬天旅行,一件羽絨,令他們衣著外表一體化的程度,還高於四十年前中國人在大陸著七億套深藍色或灰色的毛裝。

為甚麼中國人在西方社會,被外國人一眼看得出是中國人?首先就是行為外表性格的大一統。缺乏行為的獨立、衣著外觀的獨立、性格的獨立。

行為的獨立是凡中國人萬頭攢動的地方,要裹足不前。不只勿去旅行團一車車像將牛羊送去屠宰場一樣的水晶店,名牌集散貨倉、象牙或其他精品紀念品商店,一概迴避。即使在巴黎,大家都知道羅浮宮已經日漸「中國城化」(Chinese Townitized)。而且當你在香港的豬朋狗友手機群組開始多人聲稱去巴黎的 Musée d’Orsay 看印象主義的時候,你也知道,從此戒絕巴黎一切畫廊博物館的時候到了。

歐洲的小鎮,如荷蘭的哈林、英國的梳士巴利(對,就是俄國前特工父女中毒之地)、法國的聖馬洛等,都是那些聲浪和色彩尚未懂得污染的精細地方。這樣的三四線城鎮,有豐富的內涵,未來三十年應該還很安全。

說回衣著的大一統。要穿得不像一個中國人,應該不太需要高深學問吧?即使著得 Casual,男人的褲子褲腳不要鬆跨跨,注意褲腳和褲管以及 T 恤的頸部。無印良品固然是香港有型一族的通俗選擇,但選著便服要注意 T 恤和窄褲管的末梢稱身與平滑,這樣行走大阪東京街頭,就令一個三十歲的港男,即使留一點點鬍子,也不像所謂中國人,而似東野圭吾「解憂雜貨店」裡的那個音樂家。

四十年前香港富商王國旌(洋名 Chris Wong)邂逅初出道的女明星關之琳,在比華利山的威斯汀大酒店,據說每天早上佔用一張白枱布的早餐桌,桌上擱一份「紐約時報」,而且進出大門,打賞給門口穿全套維多利亞制服的白人門僮一百美元。

這一招到了今日,打賞那一 Part,或已不合時宜,但咖啡桌上擱一本英文讀物,則永遠有效。我知道 FT 比較老土,而 Economist 也太多蘭桂坊中人自稱是讀者。但相信我,你眼中的所謂的強國人,坐在餐桌上,不會閲讀,更不可能讀英文報刊包括 China Daily,一定低頭看手機,直到永遠。

這個時候,在西方國家的餐桌邊坐下,放一本英文讀物,就是最本小利大的 Identity Protection 的措施了。「橋唔怕舊」,要維持在外旅遊的尊嚴,入門不過如此,不是愈來愈簡易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