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,但這座千年古城如今卻出現沉降危機,幾乎每 2 至 3 日市內就發現新的沉洞。有分析歸咎於反常多雨的天氣,令本身建基鬆軟土質的羅馬城「搖搖欲墜」。
旅居意大利的英國作家 Tobias Jones 撰文指出,自 2010 年開始,羅馬城每年平均出現 90 個沉洞,但數目在近年不斷上升,而今年至今還不足半年,但沉洞數目竟多達 44 個,平均每 2 至 3 日就驚現新地坑,每個通常都有數米闊、數米深。今年 2 月 14 日情人節傍晚,羅馬西北街道 Via Livio Andronico 一段 50 米長路段突然塌陷,6 輛汽車跌入沉洞,附近多戶民居需要疏散,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,令沉降現象成為羅馬居民難以忽視的問題。
羅馬驚現多個沉洞與反常天氣可謂息息相關,羅馬今年 2 月就曾經因為罕有落雪而登上國際新聞。除此以外,羅馬在過去半年亦異常潮濕多雨,上月意大利中部雨量較往常超出 141%,去年 9 月羅馬地鐵曾因河水高漲被迫停運,大量洪水從出入口及天花湧入車站。羅馬城本身建基在較鬆軟的土質上,部分區域原屬台伯河(Tiber River)的氾濫平原,反常雨量加劇了土壤的侵蝕問題。
令問題進一步惡化的,是意大利位處地震帶,地震相當頻繁。世界知名的羅馬鬥獸場(Colosseum)南翼缺了一角,正因為多年前的地震所致,而羅馬市內交通繁忙同樣為地底帶來持續震盪。諸如此類的因素加劇羅馬的土壤液化(soil liquefaction)現象,有如在瀝青下有一個充滿水和粘土的篩子不斷在搖晃,以致水分遲早淘空地底的砂礫,令土壤難以支撐地面壓力而易於塌陷。
羅馬古城經歷數千年歷史變遷,歷代居民都曾經在地底進行開鑿,意大利有地質學家就曾經在 2015 年撰寫報告「羅馬地區的地下空間(The Underground Cavities in the Territory of Rome)」,當中提到羅馬是全球中最受沉洞問題影響的城市之一,並分析指沉降現象與羅馬城地下空間分佈有關,包括地下古墓、地下宗教場所、古井等,亦有現代的行車隧道和污水管。
古羅馬以建築輸水道技術聞名,最令人印象深刻必定是宏偉的水道橋。但其實水道有時亦建於地底,部分如今仍在運作,例如著名景點「許願池」特雷維噴泉(Trevi Fountain)就仍然使用始建於公元前的「處女水道(Acqua Vergine)」供水,但這類建築遺產卻因為失修而帶來漏水危機。
即使是現代興建的地下輸水管亦日益老化,其中以羅馬城南部問題最嚴重,估計有近 40% 食水在輸水途中因滲漏而浪費,結果為羅馬城地底帶來另一重水患,是沉洞問題的另一個成因。部分人就歸咎於市政府官僚無能貪腐,以致未能及早維修地底的老舊水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