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明:一個貨真價實的父親節

A+A-
國民黨將領白崇禧與兒子白先勇的合照。 圖片來源:趨勢教育基金會/Facebook

母親節過完,父親節也在蜇伏之中。

即使「父親節」早於 20 世紀初設立,也已經完美體現了左膠的思維:愛也要一碗水端平。

這令我想起讀書時曾遇見一群學生圍著問教授,為甚麼有婦女節,沒有男士節?教授是個老派的高盧男人,大為不屑半開玩笑地反問「男人還要甚麼節」?後面那句話他到底忍住沒有說出口:古往今來男人享有的 privilege 還嫌少嗎,還要過節?

父親節和母親節相比,也是一個道理。

盡責的好爸爸當然數之不盡,而且在文明開化的社會漸趨主流。只是以整體論,父母的角色可說長期失衡乃至地位懸殊:且不說某些種族單身母親比例奇高,男人的角色和種馬沒甚麼分別,從來沒有責任的概念,尤其在福利主義泛濫的社會,當單身母親可領取更高金額津貼的時候,男伴缺席簡直就是慣性,「父親」一詞更是無從談起。

還有一類父親即使從不缺席,但也不由自主在兒女成長中漸漸隱形,乃至形同虛設,老來萎縮成一團模糊的陰影,屬於先天患有「父親人格」的殘障症,這種現象在所謂「巨嬰國」極為普遍。

但是,中國曾經確實有過自己的父親節,而且貨真價實,合情合理。1945 年 8 月 6 日,上海「申報」刊文,呼籲將 8 月 8 日設立為父親節,因為 88 唸來和「爸爸」相似。當時杜月笙、吳稚暉、宋漢章等上海名流聯名呼籲,效法美國人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陣亡將士,向他們的母親和妻子致敬而發起的「母親節」,以「父親節」紀念中日戰爭裡陣亡的國軍將士,告慰他們的父兄。

1946 年刊於上海「申報」的廣告,以父親節作招徠推銷墨膏。 圖片來源:網絡圖片

當然,「88 父親節」命中注定只能曇花一現。

此一父親節意義重大,是中國前所未有肯定了一種普遍的男性人格,而不是一兩個聖人,並且強調了父親的角色:這些男人上前線衛國犧牲,可以說是終極成全了「父親」二字,回歸了遠古時代他們為了保護家人所盡的天職。「父親」是一個十分高貴的稱呼:「父」只是血緣名份而已,如何稱得上「親」才是最重要的內容,兼具榮譽和責任的才稱得上父親。

榮譽必須和責任對等,就好像「欲戴王冠,必承其重」,否則像法國大革命時代的貴族,或者腦滿腸肥的高官,無德無能卻又佔據享有最大的特權,怎不招人鄙視,甚至惹人仇恨?

世上有太多的人爭取權利,但很少提起甚至閉口不談相應的責任:甚麼移民、少數族裔、有色人種、性取向邊緣群體,人人都有權,但責任呢,譬如說每一個人都應該獨立自主,活得堂堂正正的責任?想要別人尊重你,總得做些甚麼吧,而不是因為你身上比別人多了或者少了一兩個器官,或者抽中了卵巢的彩票。

許多男人擔起了最苦最累最髒最危險的工作,他們當然值得為此換回一點 privilege;「母親節」當然言之有理,古往今來在這道鬼門關上,畢竟有無數母親沒了命。男人要過「父親節」,請多付出一點吧:不要擺出一副「我是大爺我牛 B」的樣子,稍不順意還打罵妻兒,在家逞好漢,在外裝孫子。女人要過「婦女節」,也請努力做好實事,而不是動不動就把衣服一脫,還說自己是女權鬥士。

英語有 “motherhood”、”fatherhood”,但沒有 “wifehood” 或 “husbandhood”,因為前者是一種身份賜予,一種存在狀態,必須有實質內容。Work hard to deserve it,要盡力成全,才值得擁有。

※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,不代表本網立場。 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