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言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人到了 3、40 歲以後,事業上仍未有一番作為,多會懊惱不已,但須知孔子時代的人壽命不比現代人長,而當人均壽命愈來愈長時,可用的時間更多,是否可以重新規劃?史丹福長壽中心(Stanford Center on Longevity)創辦總監、心理學家 Laura Carstensen 提出了新論點,建議人 40 歲前主力學習及照顧家庭,到 40 歲才做全職工作。
正值壯年,不少人要顧及教養年幼子女、照顧年老父母,更身兼全職工作,總是分身不暇,Carstensen 指問題在於我們錯誤地安排人生。現在年屆 40 歲的女性,預計可以多活 45 年,有 5% 的女性更可以活到 100 歲,而 40 歲的男性則可多活 42 年。而如果健康程度足以應付在接下來的日子繼續工作,為何仍將發展事業及肩負家庭的責任,全都集中於那數年中?
人生馬拉松
Carstensen 認為,人應該計劃馬拉松式的職業生涯:可以持續更長時間,但又有餘暇去學習、應付家庭需要、工作場地以外的義務,而不是在所謂退休年齡 65 歲時突然結束努力經營的事業。她直言:「我們需要一種新模式。」目前的模式已「不管用,因其並不切合我們時代其他的需求。人們在撫養孩子同時要做全職工作,你永遠不會有休息,你永遠不會走出去,你永遠不能恢復精力…… 我們用這不可持續的步調前進,直到(人生)終結為止。」
人均壽命愈來愈長,Carstensen 的工作重點是重新設計生活模式,以應人類的實際生活。現在美國退休人士能申請全額社會保障福利,但到法定退休年齡時就要停工,對愈來愈多的老年人來說,這些福利在經濟上沒有太大幫助,而且退休令人頓時失去地位、社會互動、人生目標,均不利於心理健康。
她指一生中,年輕時教育及實習時期可以更長,之後可以直接開始家庭生活,以及在家中照顧年幼孩子。理想情況下,應該 40 歲左右開始全職工作,而非現時的 20 歲出頭,職業生涯就可以更長;80 歲完全退休之前,可逐漸過渡到兼職工作。這與我們目前的生涯路線圖截然不同,且不少行業尚未接納父母或希望從事兼職工作的年長者,他們只能在舊模式下被迫妥協。
Carstensen 說:「我們沒有必要以這種方式工作。最難的是,(改變)怎樣才能開始?」不過,首要關口是 40 歲真正走出社會,要耐得住社會目光,而俄羅斯最近打算延長退休年齡,亦遭到強烈反對。除非我們重塑大多數人在職業和家庭方面所遵循的固有模式,否則現況只會繼續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