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爆發假疫苗風暴,數以十萬計問題疫苗,因幕後的前國企以廉價為有力人士奪得、私有化再上市之後,獨自悶聲發大財,禍害幼兒健康,導致民憤。
但長達一星期,很奇怪地,「疫苗」此一關鍵詞,在中國網絡並未被屏蔽,亦即有人放任民憤擴大。
疫苗風波引起的大陸網絡民間輿論,也將矛頭內向,除了大罵此一國家富懶得無可醫治,亦指斥中國人民族性之不可救藥。
大陸網絡有意見領袖李月亮指出:中國是一個「互害型」社會。「互害型」(Nation of Mutual Persecution),這個特有之中國國情名詞,也不是今日才發現。
六年前中國網絡興起此詞彙,形容中國食品工業的各行業造假者,其實本人或後代也自食惡果:專出售灌水和化學牛肉的小販,可能自己吃的就是毒大米。出售毒大米的商人,固然發了大財,公司還可能為上市而舉杯慶祝,喝下的卻是工業酒精的假酒。
假酒銷量火紅,釀酒公司員工得到獎金,回家為他們的子女買到的奶粉,卻添加了三聚氰胺。奶粉企業的膳堂,廚房裡卻用化學牛肉烹製午餐。
中國人社會形成許多錯綜複雜的「互害生態鏈」。因為缺乏基本誠信和造假泛濫,加上 GDP 增長巨大,強國崛起意識亢奮,在這樣的社會關係狀態中,每一個中國人同時擔當加害者的角色,也在不知不覺之間,同時是多個受害者。
中國人社會的互相加害化,又隨著美國西方十多年貿易順差的縱容,令中國人短期內獲得物質消費的泡沫的亢奮幸福感。
兩千年農耕的鄉土和親朋鄰里社會,演化為今日的消費爆炸社會、陌生人網絡交易社會,中國人不再受孔子儒家鄉規鄉紳倫理的道德制約。一旦擁有毫無制約的「自由」,其人性之貪婪邪惡,即全面爆發。
新華社「瞭望」周刊記者李松,曾有「中國社會病」一書,指出中國互害型社會的原因,正是所謂「相應的制度改革」停滯不前。此一民族之劣根性在 21 世紀,比起一百年前魯迅的分析,由於今日擁有網絡和電子消費,即更上一層樓,槓上開花。
魯迅是中國民族性的診斷大師,對於中國人的本質描述奇準:「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,又瞞和騙,造好奇妙的逃路來,而自以為正路。在這路上,正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、懶惰而又巧滑。一天一天地滿足著,即一天一天地墮落著,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。」
社會是人組成的,人是社會的細胞。甚麼樣的社會孕育甚麼樣的人民。何等質素的人民也造就甚麼樣的社會。
今日終有愈來愈多的中國知識分子發現:每一個中國人都是「加害型社會」鍊條中的一環。可惜為時已晚。要擺脫此互相加害的生態鏈組織,唯一的辦法,是在此一生態鏈斷之前,賺夠了錢,然後移民外國。
移民加拿大美國之後,卻還有大量中國人在領取得西方國家護照之後,發現生活沉悶,無法融入西方文明主流社會;或還捨不得以前這條「賺錢生態鏈」的音樂中斷,卻又心癢難耐,常常想回去中國再撈一把。這樣一來,中國於西方國家的大使館,就可以組織海外中國人,繼續指揮行動,控制思想,組團回國,以上賓姿態,重返生態鏈,而希望以外籍華人身份,「繼續為祖國作出貢獻」,亦即上游至生態鏈之高端。
許多中國人大罵他人之無恥,卻不提自己參與之作奸犯科;看見別人巧取豪奪獲利而眼紅,卻忘記自己也常常破壞道德規則。當前李克強總理所指的突破道德底線,便是此一社會生態的最新註腳。
百年前的魯迅畢竟是偉大的先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