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人近年愛留鬚,剃鬚刀生產商陷入寒冬

A+A-
受明星效應影響,男性審美標準已有改變,蓄鬍的習慣成為風氣,並打擊了剃鬚刀產品的銷情。 圖片來源:路透社

「小白臉」的時代早就過去了,隨便打開一本男士雜誌,從模特兒、知名歌手或球員的臉上都會發現,不修邊幅、略顯粗獷的鬍子在今日更能顯露男性魅力。審美標準的改變,逐漸令蓄鬍的習慣成為風氣,而且年齡層持續下降。8、90 後的千禧世代,他們學習對象可能是大鬍子 LeBron James,或是留著一點隨性鬍鬚的 Ryan Gosling,在明星效應帶動下,他們已急不及待想炫耀自己旺盛的男性荷爾蒙,鬍鬚的熱潮回來了。

但對剃鬚刀生產商來說,這意味著一個不景氣時代的降臨。

根據 Nielsen 調查數據顯示,在過去 3 年,美國的剃鬚刀和刀片銷量出現明顯滑坡。全球最大的剃鬚刀生產商吉列(Gillette),截至今年 6 月銷售額按年跌幅達 5.1%。而根據最新的消費者調查報告,吉列估計過去 10 年,生活在發達國家的男性,每週平均剃鬚次數由 3.7 次減少至 3.2 次,儘管數字上分別不大,但這代表了每個潛在消費者每月都少剃 2 次鬚,對消費性產品的銷售影響尤其明顯。

吉列的剃鬚刀產品,於美國的銷售數字逐年下跌。

CNN 形容,當今美國男性之所以改變了生活習慣,不像過去那麼頻密地剃鬚,最主要是因為鬍子的觀感不再那麼差勁,既不代表骯髒、懶散、無所事事或作息不正常,亦不是辦公室白領的禁忌。在過去一段時間,男性上班族都推崇一種每朝剃鬚,年輕整潔的精英形象,但就如吉列北美副總裁 Massimiliano Menozzi 所言:「在今日,男性偶然少剃一次半次鬚,都不會令人感覺負面,不會被視為懶惰或不尊重場合。」

市場研究公司 Mintel 的分析師 Olivia Guinaugh 表示,剃鬚的習慣雖然因年齡而異,但如今 45 歲以下的男性,心態變得更為寬鬆,更愈來愈想經營一種「隨性的外觀」(laid-back look)。在上班的日子偶然不剃鬚,非但不會為人詬病,尤其在千禧一代的眼中,這甚至讓人感到率真、時尚和具有吸引力。

吉列母公司寶潔(P&G)亦認同,年輕男性在上班日或悠閒的週末,不是特別情況的話,不剃鬚也很平常。這代表寶潔十多年前可能錯估了男士潮流的改變。在 2005 年,寶潔為壯大其消費品市場,以 570 億美元收購吉列,並成為該公司史上最貴的收購案,當時吉列的最大股東巴菲特(Warren Buffett)更形容這是一場「夢幻交易」。不過,今日看來,剃鬚刀市場正在萎縮,根據 Euromonitor 數據,從 2012 年至 2017 年,吉列在美國的銷售額,總共跌了 24%,而受此拖累,寶潔的剃鬚刀和刀片產品,於美國的市佔率,同期亦下降 13 個百分點。

寶潔在年度報告中提到,由於消費者少了剃鬚,比起其他部門,它更需要在整理業務時優先削減成本。而公司的首席財務官 Jon Moeller 近日亦透露,由於「社會上的剃鬚習慣持續減少」,對吉列的產品銷售構成了打擊,P&G 已為加強業務進行一些調整。

事實上,自去年起,吉列已全面下調產品價格,平均降幅達 12%。此外,公司亦推出更多低價產品刺激銷量,包括附帶冷卻技術的一次性剃鬚刀,以及定價低於 10 美元的 3 層刀片和 5 層刀片剃鬚刀。

為適應市場變化,剃鬚刀生產商已積極開發新產品,包括鬍子修剪器。

不過,更大的轉變是,寶潔逐漸抽身而退,不會將未來的業務完全投放於剃鬚刀產品。為適應市場變化,並迎合有意蓄鬍的消費者,寶潔轉而拓展一些能協助整理鬍子造型和修剪的新產品,包括吉列的 Fusion ProGlide Styler 以及另一品牌百靈(Braun)的鬍子修剪器。

其實寶潔亦收購了專門生產高級剃鬚用品及配件的 The Art of Shaving,其店舖不再集中於推銷剃鬚工具,還包括了鬍鬚香精和男士香水,並有專家為消費者提供鬍子造型和修剪技巧的建議。誠然,公司正在一個新興的鬍鬚時代,設法尋找生存之道。

不過,作為吉列長期競爭對手的舒適(Schick),其母公司 Edgewell 的態度則較為樂觀。財務總監 Rod R. Little 近日在電話會議中表示,對於前景仍充滿希望。他認為,蓄鬍與否的風氣畢竟是周期性的。只要潮流一變,男士又可能迅速拾回那種把鬍子剃得乾乾淨淨的「小白臉」審美標準。

換句話說,剃鬚刀生產商的存亡關鍵,可能就由一些潮流達人來決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