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 關係網,能側證荷馬史詩真有其事?

A+A-
19 世紀英國畫家 John William Waterhouse 筆下,奧德修斯受海妖塞壬歌聲迷惑的情景 。 圖片來源:Wikimedia Commons

古希臘吟遊詩人荷馬的史詩,由各種神話與英雄傳奇交織而成,箇中虛實一直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問題。最近有學者研究荷馬長篇史詩「奧德賽(The Odyssey)」,竟發現故事中錯綜複雜的角色關係網,不似是人為創作的故事結構,反倒與 Facebook 反映的真實人際網絡相仿,或足以證明史詩有一定事實根據。

虛與實的人際關係網

1752 年出版的英譯「奧德賽」,左頁為荷馬頭像素描。 圖片來源:Wikimedia Commons

這項由英國與巴西兩地學者合作的研究,成果早前發表成論文 The Odyssey’s Mythological Network。據論文指出,在現實的人際關係網絡中,人通常會與自身背景相近的圈子有緊密聯繫,構成「人以群分」的錯綜複雜網絡,例如一位建築師較常會結識建築界別人士,一位網球手很可能與網球界大部分人相識。

假如以圖像顯示,我們會發現個別人士的人脈特別廣闊,可視作關係網中的集結點,呈現為數學理論中的「無尺度網絡(Scale-free network)」,Facebook 上的人際關係網特別能體現這個特徵。這種網絡亦可印證「六度分隔理論(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)」,亦即是說,你只要透過 6 個人的介紹,便足以認識全世界任何人物。

至於虛擬的小說或電影世界,譬如說 Marvel 系列漫畫與電影、「魔戒(The Lord of the Rings)」故事世界,角色關係即使再複雜,與現實始終有根本分別,關係網絕少呈現為「無尺度網絡」,每個角色與背景迥異的人物又較易產生聯繫,這點與現實並不相符。

2012 年有英國研究便認真考究,荷馬史詩「伊里亞德(Iliad)」、古英語史詩「貝奧武夫(Beowulf)」與愛爾蘭史詩 Táin Bó Cúailnge 中的角色關係,發現「伊里亞德」是最接近現實,加上其中有關特洛伊戰爭(Trojan War)的著名篇章,早已經得到後世的考古學考證支持,令學界愈來愈相信「伊里亞德」或多或少有史實根據。

剔除諸神與怪物後的「奧德賽」

今次研究的焦點「奧德賽」,則普遍被視為「伊里亞德」的續集。內容講述英雄奧德修斯(Odysseus)在特洛伊戰爭打勝仗後,如何受到諸神詛咒,前後花了 10 年時間,從特洛伊歷劫回歸希臘家鄉伊薩基島(Ithaca),途中遇到怪物、女巫、野獸和食人族等考驗。

研究人員根據「奧德賽」的不同翻譯版本反覆求證,將史詩中的角色關係抽絲剝繭,確定當中多達 342 個角色,總計 1,747 條關係線,再利用電腦把角色與關係以結點和線連繫。結果顯示,這些關係織成的網狀圖,呈現出一個個緊密聯繫的圈子,可與現實世界 Facebook 的人際網絡類比,當中有大量證據足以證明,故事背後存在真實的社會結構。

「奧德賽」故事中的角色關係網絡。 圖片來源:The Odyssey’s Mythological Network

故事中每個篇章或場景,基本上都對應一個具現實規模的人際網絡,足以讓人深思,荷馬是如何透徹掌握這些人際關係?抑或荷馬是搜集其他資料來源,以詳細記述這些人物與他們的互動內容?

為了深入求證,研究人員剔除故事中的諸神與怪物,結果剩下的人類關係與現實更加相近,奧德修斯與他人的互動模式,類似於 Facebook 上人際交流;與此相反,如果故事只剩下諸神與怪物,關係結構則幾乎與小說的虛構模式完全吻合。而且,眾神接觸故事中多個角色,橫跨不同的社群圈子,這點與現實中的人際交往並不相似,或者這樣才足以彰顯神祗大能。

曾幾何時,歐洲人普遍認為荷馬史詩不過是杜撰而成的神話故事,沒有多少人相信特洛伊木馬屠城是真有其事,直到德國商人 Heinrich Schliemann 一意孤行,才發掘出特洛伊古城確實存在過的考古證據。

是次英國與巴西學者的研究,則推斷出「奧德賽」存在或多或少的真實依據,當中的人物與事件不似純虛構,不知道這個發現,又會否啟發另一個 Schliemann 投身考古事業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