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孤獨不是你享受的事

A+A-

孤獨是現代都市人常有的感覺,種種原因數之不盡。有人想要擺脫孤獨、或者勸別人擺脫,甚至就連政府都要干預,任命孤獨部長著手處理。無奈孤獨感就像個無底深淵,人們身陷其中後,會變成怎樣

這是科學家夫婦 John Cacioppo 和 Stephanie Cacioppo 的主要研究領域。他們在 2011 年發表的研究提出一個論點:當人們感到孤獨時,他們感覺像是受到威脅,因而觸發自我防衛的本能。有些人的回應較有「適應性」,會找朋友幫助緩和自己不好的情緒;有人則出現「不適應」的反應,只會離身邊的人更遠。

Cacioppo 夫婦利用 11 年時間驗證這個論點,發現自稱孤獨的受驗者會在「自我中心量表」中得分較高,因為他們較想保護自己免受傷害,而下一年的測試會表示自己感到更孤獨。研究者透過神經成像(neuroimaging)技術,發現孤獨者對於社交的威脅有較高警覺性,意味著他們更努力避免被人拒絕,或恐防得罪別人引來敵意,因而疏離別人,保護自己免受傷害。

所以「孤獨的人」就等於一眾內向、沉默、不善社交的人嗎?不然。

芝加哥大學最新的研究報告發現,自認孤獨的人,會有兩倍機率表示自己與所愛的人之間有距離,不管自己社交生活有多活躍,都不過像是一副軀殼在漂泊,內心卻依然空虛、孤獨。Stephanie 表示,這正因為孤獨並不是指一個人已婚或單身、隻身孤影抑或高朋滿座:「孤獨感是源於自己希望擁有的和真正擁有的,兩者有落差。」所以有些人即使一個人也會感到自在快樂;相反,有 63% 與伴侶同居的人卻表示感到孤單。

科學家正嘗試了解孤獨與健康之間的聯繫,如紐卡素大學的 Nicole Valtorta 從三方面提出其影響。在心理層面上,抑鬱、焦慮等情緒病會更容易出現;在行為上,較少與人交流,變相缺乏關心或鼓勵,更易染上如抽煙酗酒等不健康的習慣;最後,在生物的層面上,人們皮質醇水平會更高,亦即更高的壓力水平,可以導致失眠,令免疫力降低且成為其他慢性疾病的溫床。

赫爾辛基大學的學者 Marko Elovainio 則指出,有時候孤獨會導致健康問題,有時候也會反過來,病患在長時間隔離下變得孤獨。孤獨的原因林林總總,在社會上亦開始有更多人關注城市人的心理疾病,如政府機構、志願機構等。但無論如何,親友始終是緩和孤獨的最大助力,孤獨者有時會較被動或不敢行動,這時就需要身邊人主動接觸。

Cacioppo 夫婦亦深明此道理,平日工作時都會共享同一個辦公室同一張桌;丈夫 John 在 2015 年發現患上唾液腺癌,Stephanie 有時甚至會與丈夫共睡病床,直至今年 3 月 John 離世。Stephanie 與美國網媒 The Daily Beast 分享時說:「我就是我們研究的實例:如何從孤獨中恢復過來。90 天前我沒想過自己能生存下去,但有著運動和社會的支持,我能夠再次歡笑、感受生活。這個過程的確有趣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