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週杜林普在聯合國大會演講時提到,中國正試圖干預美國中期選舉。其後杜林普提出證據,認為中國在美國報章的付費版面上刊登報道,意圖製造新聞,控制輿論。然而,除了美國,中國亦向德國規模最大、且為官方通訊社的「德新社(DPA)」落手,以同樣手法,把中國官方信息滲透到西方。
本年 7 月,「德新社」向客戶發送的新聞通訊稱,通訊社將提供中國國家新聞機構「新華社」的信息。據其解釋,轉載相關中國報道,是為了讓讀者能以中國角度了解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倡的「一帶一路」計劃。對此,香港大學「中國傳媒研究計劃」的學者班志遠(David Bandurski)在接受「德國之聲」訪問時,認為其做法敲響警號:「『德新社』是新聞機構,現在卻跟以宣傳一帶一路和中國外交政策為目標的『新華社』有合作關係。」
在外國著名媒體上發佈信息,無疑能加強中國的宣傳力度,而「德新社」提供的德語平台,能為其吸納更多讀者。「新華社」5 月與「德新社」簽署有關合作協議時發放的新聞稿,亦肯定了這些好處。不過,中國已非首次試圖加強自身在西方媒體間的影響力。「德國之聲」同時闡述媒體的生態,指出一些看起來與新聞報道相似的文章,實際上只是付費廣告,並成為傳媒愈來愈重要的收入來源,在日益衰落的紙媒中尤其常見。
此外,智庫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(MERICS)與柏林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(GPPi)於 2 月發表的聯合研究報告「威權推進(Authoritarian Advance)」亦提醒,西方媒體採用中方贊助廣告的情況愈來愈普遍。不少聲名在外的西方媒體,如美國「紐約時報」、法國「費加羅報(Le Figaro)」及德國「商報(Handelsblatt)」、「南德意志報(Süddeutsche Zeitung)」等,均現行或曾經定期隨刊附上具中國官方色彩的「中國觀察」專頁。研究指出,中國積極以上述方式,改善全球輿論對自身政經體制的形象,並將中國體制包裝成自由民主制度之外的可行體制。
儘管這些「報道」刊載時均會註明為付費廣告,但研究認為,這樣仍無損中國利用西方媒體達到其目的,因為「西方大報比中國媒體更有公信力」。「南德意志報」其後取消了「中國觀察」專頁,而「德新社」在接受「德國之聲」查詢時,表示「新華社」提供的絲綢之路信息,純屬商業服務,「與通訊社的中國以至任何報道均無關係。」「德新社」發言人 Jens Petersen 強調「『德新社』於此僅為服務提供者」,指『新華社』提供的資料並非社方的新聞產品。
雖然「德新社」將自身與「新華社」的關係定位為獨立提供的服務,但班志遠指出,中國一直試圖以可行的渠道干涉西方媒體,「但西方媒體並無深究合作背後是甚麼一回事。」能從廣告中獲利,才是媒體最終目的。
至於有中國特式的廣告,最終會否對德國新聞業構成嚴重威脅?「威權推進」的合著者、GPPi 所長 Thorsten Benner 對前景較為樂觀,指德國的新聞標準尚未因這種合作關係而受破壞:「當『商報』等媒體允許自己的招牌被中共利用作宣傳時,必會惹人側目。」不過,Benner 同時強調不能因此放鬆警惕:「需要做好準備,阻止中國不斷增加其影響力,避免德國新聞機構落入其手中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