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震釀近萬尼泊爾人死亡,生還者卻陷債務之患

A+A-
位於加德滿都的佛教寺廟復修工地。 圖片來源:路透社

2015 年 4 月 25 日,尼泊爾受 7.8 級地震重創,多達 9,000 人喪生。事隔 3 年,尼泊爾早就不在國際傳媒的鎂光燈之下,當地仍然百廢待興,雖得到外國義務支援,但重建還是舉步維艱。業主為重建家園四出借貸,換來沉重的債務負擔;更有觀察家擔心,中國或借義務重建發揮影響力,最終令尼泊爾落入下一個債務陷阱。

重建補助,僧多粥少

城市巴克塔布(Bhaktapur)有居民正在清理倒塌後的瓦礫,為重建房屋做準備。 圖片來源:路透社

2015 年的地震導致尼泊爾損失多達 100 億美元(約 782 億港元),相等於經濟產出折損近半,政府同時又要向每戶有需要業主,補助 3,000 美元(約 23,400 港元)重建家園。

民間機構「住屋復修與重建平台(HRRP)」顧問 Siobhan Kennedy 指出,合資格申請補助的房屋,合共超過 82 萬座。「按房屋數量而言,超出 2005 年巴基斯坦及 2010 年海地的重建數目。按規模而言,這非常鉅大。」

然而,要把補助金送到有需要的業主手上,本身已經困難重重。位於加德滿都以南的帕坦(Patan),「地震後房屋重建計劃」負責監督補助金分配情況,其資訊科技部職員 Rakesh Maharjan 解釋:「最大問題在於,很多人沒有正式登記擁有的物業,他們沒有地契在手。」結果只有不足 5 分 1 業主,成功領取政府全額補助。

與此同時,當局附帶要求,要申請人在指定時限完成重建,方能領取補助金額,結果引致很多業主偷工減料,草草修建房屋了事,部分可能只有一間房,根本不足以滿足家庭需要。

即使業主成功取得政府全額補助,也不代表萬事俱備,因為 3,000 美元通常只佔重建費用 30% 至 50% 左右,結果導致尼泊爾人被迫借貸,全國面臨嚴重債務難題。

佛剎倒下,債台高築

在 3 年前的大地震中,Ratna Awale 與丈夫 Prem 和 2 名兒子僥倖生還,但他們位於帕坦的 4 層高樓房嚴重受損,一道大裂縫把房屋一分為二,地面樓層有一半塌陷。「我們要向銀行借貸 100 萬盧比(約 6.9 萬港元),正在償還 14% 利息,跌入了償還貸款還是糊口的兩難。」

在重災區內,估計有 75% 人口透過借款重建家園,既有人向銀行借貸,亦有人向鄰居或家人尋求援助,另有非正規放貸人收息高達 43%。HRRP 估計,目前全國業主平均正償付高達 23% 息率的貸款。

尼泊爾政府眼見情況嚴重,曾經推行紓緩措施,要求商業銀行向業主提供 2% 低息貸款,但銀行卻附帶要求借貸人在極短時間償清債務,結果全國只得 1,300 宗成功批核個案,國家重建局(NRA)到上月被迫中止計劃。

2017 年重建中的加德滿都王宮廣場工地。 圖片來源:路透社

災後重建當然不能單靠個人,加德滿都王宮廣場(Durbar Square)滿目瘡痍,多座佛教名剎及印度教寺廟,還有 18 世紀興建的王宮建築,同樣亟待搶修。由於尼泊爾政府本身就負債累累,因此絕大多數修復工作,都要在其他國家義務援助下完成,中國的支援尤其惹人關注。

中國因為復修重建工作,大幅擴張在部分社區的影響力,難免有觀察家擔心,尼泊爾長遠會否步斯里蘭卡後塵,跌入中國的債務陷阱。中國之前利用「一帶一路」貸款,為斯里蘭卡南部城市漢班托塔(Hambantota)建設港口,最終斯里蘭卡因背上沉重債務,要把港口出租給中國政府作為抵償,年期 99 年,令很多國家引以為鑒。

尼泊爾位處喜瑪拉雅山南麓,山巒起伏,夾在兩塊大陸板塊之間,本來地震風險就相當高;加上長年陷於政治動盪,經歷長達 10 年內戰後,歷時 240 年的君主制才於 10 年前告終。這個國家滿佈先天及後天的裂紋,此次地震更暴露出它的千瘡百孔,要使傷口癒合,似乎還有漫漫長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