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明:教堂是誰生的?

A+A-
巴黎聖母院正門的諸聖和君王雕塑。 圖片來源:Wikimedia Commons

老電影「巴黎聖母院(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)」在中國中央電視台重播,觀眾發現有一句中文字幕鬧出了大笑話。

這是 1956 年法國意大利合拍,改編雨果小說的電影,堪稱是中國文革之後再度引入西方文化的啟蒙之選,當時由上海譯製廠完成中文配音版,如今又為中文配音再加上了中文字幕。

鬧笑話的是其中一句丐王的台詞:「如果教堂是神聖的,我們姐妹也是神聖的!」

但是中文字幕打出來的竟是:「如果教堂是誰生的,我們姐妹也是誰生的!

字幕出錯,本來是家常便飯,不值一哂。但這是一齣中文配音的老電影,估計又在夜貓時間播出,而這種時候醒著還會耐著性子看下去的觀眾,想必有所執著,他們毫不留情地在社交網絡上掀起對電視台的嘲笑,因為這句台詞本是雨果小說裡的原話。由此疏忽,又延伸指責電視台的人都是不讀書的文盲云云,當然這個頗為熱鬧的討論最後還是被刪除了。

顯然是聽譯字幕的人出錯,但電視台不但不認錯,還第一時間卸膊,力指是源頭的中文配音出錯,字幕才跟著出錯。

用普通話來唸,「神聖的」和「誰生的」,確有近似之處。但是稍懂一點上文下理的邏輯,或者了解一點這部小說的背景,斷不會在「神聖的」和「誰生的」這兩個選擇之間,出現誤判。正如香港的電視台如果聽譯字幕,聽見澳門特首用他那口普通話唸出「習」,總不見得會誤以為是「屎」吧。

這證明「神聖的」這三個中文字,對很多人而言非常陌生,至少這家電視台的字幕組,聽見這句台詞,挖空心思絞盡腦汁,也想不出應該是「神聖的」,所以他們用自己熟悉的常理,推測是「誰生的」。

民國時代的中華門。 圖片來源:Wikimedia Commons

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,突然令人好奇,中國傳統以來對於「神聖」的理解有多少。

中國當然有聖地:像少林、武當、峨眉、孔林;也有聖物,像舍利和經文;還有流芳百世的聖人,或者皇帝下達的聖旨,但凡此諸「聖」,在今天的中國社會裡,似乎都失去了靈光,或者說感召力。中國歷史上,無論是菩薩顯靈,真人羽化,蓋世英雄所經之處,浴血英靈留下的戰場,或者傳國寶物等等,這一切應該不會少,可是今天都在哪裡呢?

或者說,本來中國人就很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:吳宮花草埋幽徑,南朝四百八十寺,隔離天日的阿房宮,到頭來都煙消雲散。連皇帝的寶座,同樣無所謂神聖,即使上泰山封過禪的聖明天子也不能保證後代永享國祚。電視裡英女王登基加冕,塗聖油、授王冠的畫面,中國歷史上有沒有呢?如果有,為何改朝換代的時候,這些曾經象徵「神聖」或者「寶貴」的一切,都沒有人當一回事?北京那道象徵國門的大明門、大清門、中華門,最後還不是被拆了嗎?拆了也沒有人心疼。

因此不難理解,中央電視台的字幕組會鬧出這樣的笑話,一切和神、聖之間的紐帶都早已蕩然無存了。前些天,中國政府前發言人袁木死了,中國古話說「人之將死,其言也善」,此人以講過一個彌天大謊而留名於世,為甚麼臨死前不坦白說一句「我當年講的是大話」呢?至於他自己有無因此悔恨,倒是另話。

為甚麼不呢?也很簡單啊,對他們這種人而言,教堂無所謂神聖,生命也同樣無所謂神聖,沒有天堂,沒有地獄,沒有末日審判,有甚麼好懺悔的?

※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,不代表本網立場。 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