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碼年代,紙製地圖為何仍然重要?

A+A-
搜救人員利用紙製地圖在空中搜索失蹤者。 圖片來源:路透社

相信很多人出國旅行,都會依靠 Google Map 之類的電子地圖,前往任何目的地,只要簡單搜尋即有答案,沒有翻遍地圖卻一無所獲的煩惱。但紐約大學新聞學系助理教授 Meredith Broussard 指出,雖然紙製地圖確實式微,但不代表電子地圖有絕對優勢,在認知科學研究上,紙製地圖還是有難以取代的優點。

數碼地圖軟件公司 Avenza Systems 總裁 Ted Florence,身兼國際地圖行業協會(International Map Industry Association)國際董事會主席。他有次和家人到非洲博茨瓦納(Botswana)旅行前,除了事先在 Google Map 翻查酒店位置,把博茨瓦納地圖下載到手機外,還會把大幅的紙製地圖放入背包。「我周遊列國,每去到任何地方,我的慣例都是一樣:先拿一幅紙製地圖,然後放進背包。」

如何在腦海建立認知地圖?

究竟有電子地圖在手,還攜帶紙製地圖,是否多餘之舉?答案要視乎旅行模式而定。假如你只需要該地的表面資訊,電子介面可以滿足你所需。譬如你在一個城市匆匆而過,想知道如何從機場前往預訂的酒店,你根本不用對城市有整全的地理認知,不用知道城市的輪廓。但假如你偏好深度旅行,想了解一座城市的紋理,甚至想認識異地的文化和歷史,紙製地圖反而是更好的幫手。

2017 年一項有關閱讀的認知科學研究指出,人類會在腦海中建立「認知地圖(Cognitive Map)」以獲取知識。當人以肉眼認知一件事物時,他還會認識事物周遭的環境,把兩者連上關係。假設當你觀察一張桌子,你也會留意桌子與整個空間佈局的關係,譬如察覺到桌子位處辦公室正中央、面向大門,腦海便會組織出一幅有關這個辦公室的認知地圖。

Broussard 以自身的經驗為例,她長居於紐約,經常穿梭市內各區,不時閱讀紙製和電子地圖,因此對各區關係瞭如指掌,知道乘坐甚麼交通工具最便捷,甚至知道曼克頓的片岩地質,如何影響各區建築物高度。相反,她只到過三藩市幾次,每次都是使用電子地圖的點對點導航,順利抵達目的地,卻始終對三藩市的整體佈局沒有概念。亦即是說,她的腦海缺乏對三藩市的認知地圖。

根據該認知科學研究的結論,如果想要對陌生地方建立認知地圖,紙製地圖反而比電子版更有效。不少紙製地圖本身畫有網格線,而對摺地圖又會形成複雜摺痕,這些線條其實是重要的觸感線索,有助大腦記憶及建立認知地圖。正如我們遠足時,通常還會依靠紙製地圖,當我們用手指在地圖尋找路線時,過程中會為大腦提供觸覺和感知(sensorimotor)線索,同樣有利於認知地圖形成。

電子地圖必然較準繩?

另外,我們經常覺得電子地圖都是較為準繩,但其實不論是電子還是紙製地圖,準繩度都要視乎製圖公司有沒有足夠投資,派員核實細節及內容。譬如 2012 年的調查發現,在標示商鋪的正確位置方面,Google Maps 準繩度有 89%,但 Apple Maps 只得 74%,背後可能與 Google 投資數百萬美元,派員實地勘察街景有關,並非電子介面本身的技術優勢。

雖然很多人嫌棄紙製地圖不夠新,但事實上電子地圖亦非即時更新,與現實始終存在落差,需要我們按現實環境自行修正路線 。盲目信靠電子地圖和 GPS 導航可釀成意外,輕則迷路,重則可導致汽車誤墜海面等交通事故。相對而言,由於紙製地圖通常列明出版日期,大家反而會加強警惕,避免了過份依賴釀成意外。

Broussard 在著作 Artificial Unintelligence: How Computers Misunderstand the World 指出,盲目推崇數碼電子科技、傲慢地排斥其他技術,可稱為「科技沙文主義(Technochauvinism)」,這種態度使人無法靈活運用智慧與不同工具。她又相信,紙製地圖與電子地圖未來仍有望互補不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