溫柔地虛偽的社會

A+A-
圖片來源:TORU YAMANAKA/AFP/Getty Images

孔子曾說過:益友有 3 種,分別是正直、誠實、見多識廣的人;損友也有 3 種,分別是走邪門歪道、讒媚奉迎、花言巧語的人。這種想法似乎已不再合時宜。就日本心理學家榎本博明所觀察的日本社會,現今各種關係似乎都崇尚溫柔相待,令對方開心,自己又可以不用麻煩,甚至從中得到好處,然而,這究竟是真溫柔,還是虛偽呢?

榎木在其著作「過度溫柔的社會」中提出問題:不傷別人的心,就是溫柔的表現嗎?與常讚美別人的人相處,會心情愉快,覺得他是個好人;但如果對方是存著「只要讚美對方,就能贏得好感」的心態,你還會覺得他是好人嗎?真正的溫柔,究竟是利他還是利已?

利己的溫柔

書中提出,世上有很多想要用讚美操控別人的人,像是只要讚人,事情就好搞定,或者只要對方覺得開心,就會照著自己希望的方向進行,這就只是利己的溫柔。

據榎本觀察所得,只有表面溫柔的人愈來愈多,像從不斥責孩子的父母,也許只是為了不想令孩子覺得討厭或作出反抗,這也是利己的心態。就算父母真是為了方便而縱容,他們也絕對不會承認,反而自覺已努力當一對溫柔父母。只是,姑勿論所謂的溫柔教育,會否令孩子成為玻璃心的年輕人,重點是教養孩子,不只是一味令孩子開心就能成事。為了孩子的將來,即使有機會被討厭仍適當地嚴加管教,才是真正的溫柔。

日本短片「反社會人格(ソシオパフ)」劇照。

曾擔任講師的榎木也觀察到,在學校教育中,有老師為討好學生而影響了課堂氣氛。像上課有同學過於嘈吵,令其他人難以集中,但因為老師太「好人」,不管怎樣都不會生氣,仍是繼續微笑講課。在榎木眼中,這稱不上是溫柔,因為請學生安靜一點,不只幫助受困擾的認真學生,也是為吵鬧的學生著想。

榎木有一次請在課堂上睡覺的學生醒來聽課,學生推說自己通宵打工,希望得到通融,榎木堅持學生要睡就到外面,幾番來回,學生最終無奈離開。事後當然有人希望老師體諒學生處境,但亦有不少同學在授課問卷上表示,這樣的學生只會破壞教室氣氛,稱讚老師能夠處理這種困擾。榎木指出:「『原則』是利己之心的剎車掣。」

心理學家山添正留學瑞士時,對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日語學系的嚴格制度十分驚訝:取錄約 70 位新生,結果能順利畢業的學生僅 2 至 3 人。而在日本,能考進大學的學生,大多能順利畢業。山添之所以詫異,是因為日本老師要有很大勇氣,才可以讓學業成績不理想的學生留級。如果學生學分不夠,會拜託教授通融,家長會來學校求情,也會惹怒決定錄用畢業學生的公司,甚至學校也會有所微言。但瑞士教授對此作出嚴厲批評,認為身為老師,就需要為自己的教學品質負責。

毒舌朋友

「過度溫柔的社會」日本版封面。

精神科醫生太平健,從臨床看症的談話中留意到對人們對溫柔的看法有改變。他認為舊式溫柔是顧慮對方的心情,並能身同感受;但扭曲者將之轉為「預防性溫柔」。在他處理的個案中,一個 21 歲的青年認為布偶比寵物更好,「因為它沒有心,就算我不幸失敗,松鼠(布偶)也不會笑我,不會傷害我。」說到底就是不想受傷,也不願傷害人,不介入彼此的內心層面,才能過得自在。

通常敢於說真話,否定他人行為的人往往會被指「說話太直」、「毒舌」。但這些所謂毒舌的人,雖然自知當下傷害了朋友,仍希望對方了解自己的想法,為對方著想,即使尷尬也要作出糾正,那才是溫柔的深度。對方當下也許會覺得「毒舌朋友」很不識時務,有損心情,但有時也會自省,得到另一個角度的想法,最後更可能會感謝這位朋友。榎木認為,如果怕令彼此尷尬,選擇迎合,只說場面話,這樣的關係其實十分可悲。

歌手松任谷由實曾提起丈夫松任谷正隆的溫柔之處:「看過我們一起工作的人,或許都知道,他會當著別人面前毫不留情地斥責我。無論是年紀還是立場,對於總是少根筋的我來說,真的很感謝他…… 他教導我的事,成了讓我現在不斷前進的唯一力量…… 我感受到他那嚴厲的溫柔。」

也許任誰被讚美,也會有開心的感覺。但人生總不能只為求開心,苦口良藥,或者是更有深度的溫柔,才有助於走更遠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