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傑:AI 無人汽車如何研製?

A+A-
史塔斯基機械人公司研發無人駕駛貨車。 圖片來源:Starsky Robotics/Facebook

AI 人工智能到底幾時能應用於汽車駕駛?

2007 年,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 AI 專家還口口聲聲認定: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司機。因為人腦操作駕駛盤,在馬路上若遇到突發的意外,還有條件反射和直覺,交錯的產生作用,而人工智能不可能此等判斷。

但 10 年之後,人工智能汽車由矽谷的史塔斯基機械人公司(Starsky Robotics研製成功

這家公司最初由兩個人成立,一個叫做提瓦里(Kartik Tiwari),是人工智能的電腦專家。令一個叫做索斯馬謝(Stefan Seltz-Axmacher),專長於市場推廣。但兩個人對於怎樣駕駛貨櫃車,都一無所知。

於是他們聘用了一個叫做東尼(Tony Hughes)的資深貨櫃車司機。東尼約 50 歲,平時開貨車穿州過省。

兩個年輕人僱用了東尼,叫他開著一輛貨車,天天不斷穿州過省走長途,目的是將東尼這個人的專業駕駛習慣,對交通燈和路標等判斷,對時速安全的控制,巨細無遺,用電腦記錄下來。

有了這套記錄,有如一個模型,提瓦里按東尼這個人的駕駛模式,設計了一套電腦自動駕駛美國各州公路的智能軟件。不斷實驗,將這個軟件裝在一架車裡試行。

美國的法律規定,車輛在公路上,一定要有活人駕駛。試驗的初期,東尼身為司機,與兩個老闆一起,沿途監察使用這個電腦軟件。一旦電腦出錯,東尼馬上剎車,或用手操作矯正,再將犯錯的資料,輸入電腦。

一次次在馬路試驗,慢慢修正軟件犯錯的地方。

不同車廠都嘗試在無人駕駛車領域先拔頭籌,圖為 BMW 所測試的自動駕駛系統。 圖片來源:Matthias Balk/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mages

AI 與一般電腦不同的地方,是人工智能還能累積使用期間犯下的錯誤,自我完善。

有了機械自動學習(Machine Learning)的功能,在東尼的貨車裡,人工智能連接道路上各盞交通燈、衛星導航、路上的各類交通指示、時速限制、其他車輛出沒的速度、視野感應等種種數據,匯集成大網絡。人工智能的「司機」,能做到眼觀四方、耳聽天下,最後比人腦的神經細胞加起來,有更大的判斷力,甚至預知能力。

史塔斯基的小公司,只有 11 個職員。東尼後來不必再親自駕駛,而是在一個電腦室裡,負責監督不同人工智能的駕駛運作。換言之,東尼這個人肉司機,經歷了若干的電腦需求培訓,能夠實現技術升級,成為人工智能駕駛試驗室的組長。

許多企業基金爭相提供給這兩個年輕人,鼓勵他們一步步研究下去。

英國財政大臣預期:2021 年,無人駕駛汽車將會在英國合法行走。現在政府交通部要研究的,是保險問題。

司機這個行業會不會大量失業?東尼 50 歲這一代,如果還能來得及學習電腦,他可以提早脫離貨車司機的勞工生涯,升級為指揮人工智能駕駛的小組組長。

但東尼這個職位,幾時也會變成多餘?也就是說,下一代的人工智能根本不需要任何人腦,即使是象徵式的監督?這一點無人知曉。

但人工智能的駕駛網絡,如果遭到敵對國家黑客入侵,換言之,一場跨境的世界大戰,可以由在半分鐘之內,在洛杉磯、紐約、華盛頓、西雅圖等二十個城市同時製造一萬宗車禍開始。而且敵方知道:這一萬架汽車的車主,有正在上班途中的美國國防部長、參議員、軍方人員、華爾街銀行家。那時西方又是否準備好?

還是「摸著石頭過河」,如波音 737 的最新 Max 型號,尚未知新一代的電腦可以百分之百安全之前,或急於收回成本,或向上市公司的股東盈利負責,就出售給印尼和埃塞俄比亞等航空公司?

這是馬克思和列寧指出過資本主義制度最大的缺䧟:一是貪婪,二是自私,在一個缺乏領袖人才的當代西方,還要加上短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