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為大人後,維繫友誼的方法

A+A-
電影「億男」劇照。

投身社會之後,社交圈子改變,要維繫學生時代的友誼並不容易,即使有心維繫,也可能以失敗告終。究竟成為大人後,如何令舊知己在最後變得到老友?美國達特茅斯學院(Dartmouth College)社會學副教授 Janice McCabe 最近撰文直指,若是有意義的友誼,就應好好經營,其他則讓其自然流失也不為過。

朋友長期處於同一環境中,關係會愈好。其中一份最早期的人際網絡研究發現,比起住在更遠地方的人,人更可能與室友及鄰居成為朋友。其他研究亦證實了這一點,表明為何我們更可能與同事成為朋友,研究人員稱之為「鄰近關係(propinquity)」。

電影「七月與安生」劇照。

大學時因為社交需要,或學術追求,較易結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,友誼也較易維繫。但畢業後分道揚鑣,難再與舊同學保持這種緊密聯繫,但不代表在學校分別,就是友誼終結之時。McCabe 直言要維繫關係,其實並不複雜:「基於我花了 15 年時間與不同年輕人談論人際關係,我發現能保持穩固聯繫的人,只是做了一些簡單的事情。」

她建議先審視你的朋友,嘗試列出最親近的人,再想想上次與他們每個人之間有重要聯繫的時候,試著定義每個人的價值。McCabe 指,朋友的其中一個意義是提供社會支持(social support),即個人在社會網絡及人際關係中所得到的支援。在受壓力時,朋友能夠保護我們,甚至長遠令我們身心更健康。然後每段有意義的人際關係,都應該花多點心機經營,保持訊息來往、花 15 分鐘一同散步,或 30 分鐘一起下午茶。

不過,即使我們付出了最大努力,友誼仍是會有失效的一天。McCabe 直言,與年輕人傾談時,也期待聽到戲劇性的絕交故事,但更常聽到的是「朋友只是默默地消失了,有時受訪者會表示因失去這位朋友而後悔,特別是這段關係在過去有其意義。然而,絕大多數情況下,他們也會釋懷,因為終於擺脫了無關重要的關係。」她在研究友誼時,發現「讓人們(從自己生命中)離開沒有不好,有些友誼沒有意義,有時說再見有其用處」。

朋友不是愈多就愈好。在社交網絡上即使朋友眾多,當中也未必存在實質的互動及關心。事實上,在 McCabe 以往的研究中,發現只有 25% 的友誼在 5 年內保持不變,即 75% 的友誼關係已經改變。同樣,其他有關年輕人的研究亦發現,只有 27% 的友誼歷經 10 年仍然存在,所以消失是友誼的常態,無需為此感到懊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