動蕩過後的急性壓力反應

A+A-
親歷其境的創傷事件。 圖片來源:路透社

無論站在抗爭前線親歷其境,又或在電視機前,一幕又一幕暴力鎮壓的場面映入眼簾,過後相信亦難以釋懷。也許有人久久未能平伏心情,衝突畫面於腦海迴響不斷。懷憂之餘,請小心衡量目前的心理狀態,因為「急性壓力反應(ASD)」可能已籠罩自身。

「急性壓力反應」有不同症狀表現:

  1. 侵擾症狀:令人痛苦的創傷回憶,以不自覺及以侵入式浮現,又或經常夢到痛苦場面。
  2. 負面情緒症狀:持續無法感受如快樂、愛等積極情緒帶來的喜悅。
  3. 解離症狀:感受時間流動變慢、以抽離方式從局外人角度看待自身,或變得呆滯、迷惑。
  4. 迴避症狀:避免勾起與創傷事件有關的回憶、思想、情感、人或地點。
  5. 激動症狀:難以入睡或深陷睡眠狀態。出現躁動行為或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問題。

當人親身經歷或目睹涉及威脅、嚴重傷害、甚至死亡等創傷事件時,受衝擊下,可能會引發急性壓力反應,持續 3 日至 1 個月不等。一般而言,愈是直接接觸創傷事件的人,所承受的心理影響可能更嚴重。此外,發生暴力事件時,即使只是間接目睹,亦可能造成創傷。故觀看媒體報道的衝擊畫面,也有可能出現情緒困擾。

生理上,對急性壓力會作出「壓力反應(the stress response)」,可能是對抗、僵住或逃離威脅。當下,心跳、血壓、流汗率、呼吸及新陳代謝可瞬間激增,肌肉亦更為繃緊。心理上,注意力只集中於威脅上。當人們遭受創傷過後,他們對新的威脅會變得更為警惕,且在假定的情況,如侵擾的記憶或夢境下,會持續感受到威脅。因此,可能比以前更頻繁經歷急性壓力反應。

美國雜誌「今日心理學」更提到,估計 5 至 20% 的人,在遭受車禍、襲擊或目擊大規模射擊等創傷事件後,會出現「急性壓力反應」。當中,更有約一半人持續發展「創傷後壓力症(PTSD)」。出現「急性壓力反應」者,假如上述症狀於 1 個月內消失,則只會診斷為急性壓力反應,但若持續,則可能發展成創傷後壓力症。

目前仍未清楚,只有一部分接觸創傷事件的人出現「急性壓力反應」的原因。假如該人士此前曾確診精神障礙、創傷事件十分嚴重、遭遇痛苦時只以迴避應對,或者過往曾有創傷史,則出現「急性壓力反應」的風險更大。另外,女性比男性更易發生「急性壓力反應」。

目前,認知行為治療(CBT)是對「急性壓力反應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。認知行為治療由兩個主要部分組成:其一,改變人們圍繞創傷事件的認知或思維模式;其二,嘗試改變焦慮情緒的行為。認知行為治療不僅有效改善「急性壓力反應」的症狀,還可預防創傷後壓力症的發生。假如認為自己可能出現「急性壓力反應」,不妨向相關專業人士求助,尋求最理想的紓緩方法。即使懷憂,萬勿喪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