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來源:路透社

「你又俾人煽動去做呢啲嘢啊?」

「同你講咁多都嘥氣,你都唔明!」

以上對話在 2014 年雨傘運動至今,相信在不少家庭中發生過無數次。究竟是上一代對新一代抱著偏見,還是新一代對上一代有著深厚的誤解?其實退一步看,不難發現兩代人在教育與社會經歷中都隔著一條不能縫補的鴻溝。

上一代經歷過比較貧窮的香港,亦適逢經濟起飛,擺脫貧窮,所以對社會穩定非常嚮往,對於任何想改變現狀的行為都抱著比較保守的心態。相反,新一代出生時社會已相對穩定,不少家庭亦沒有巨大的經濟壓力,他們所追求的便逐漸從穩定的經濟,推進到對社會公義的渴求。

我們常說學校是社會的縮影,不妨再細看兩代接受教育時的校園文化 —— 你會發現上一代校園的學生會、風紀、班長全都是老師任命,學生基本上沒有選擇權;新一代所經歷的卻是民選學生會,學校下放權力給學生自由選擇。由此可以明白,新一代從小便習慣自己推選自己的領袖。

再看看教育方式的不同:上一代讀書比較著重背誦各類型的範文,學科也集中於常規的文理科目;新一代的教育中含有不少通識教育,背後的理念亦由背誦,逐漸改進為批判思考的訓練。隨著社會的進步,香港廉政公署亦有推出中小學的德育教材,當中有討論對於擇善固執,堅持原則的重要性,並引用心理學家柯柏(Kohlberg)的道德發展理論。理論中講及人的道德發展分為六個階段:

  1. 以避免懲罰及服從權威為中心;
  2. 以增進自己利益為依歸;
  3. 以群體利益為最大利益;
  4. 以效忠社會的某種制度為核心;
  5. 承認某些價值或權利比社會制度更重要;
  6. 視普世倫理原則比任何法律重要

這些道德發展階段與社會的發展環環相扣,筆者認為上一代普遍已接受教育,道德發展已把大部分人都推進到第四階段;而經過上一代對社會的貢獻,社會發展得到重大的改善,新一代所接受的教育便把道德發展目標推進到第六階段。這道德發展階段的分水嶺正正就是兩代人矛盾的主因。

矛盾不一定有對錯之分 —— 希望新一代嘗試明白,兩代矛盾其實建基於不可逆轉的社會經歷和教育背景;同時亦希望上一代即使不理解我們這一代現在的行為,也不要貶低我們為公義而奮鬥的價值。

※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,不代表本網立場。 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