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力上升與下跌,為何無助改變社會?

A+A-
電影「親愛的,我把孩子縮小了(Honey, I Shrunk the Kids)」劇照。

去年,挪威研究發現,人們的智商在 1975 年起逐步下降。研究指,近年人們智商持續上升的「弗林效應(Flynn effect)」趨勢,在不同西方國家已開始減弱、逆轉。假如智商發展真已到達巔峰,甚至開始倒退,是否意味我們將失去創新能力、無法解決現時各種社會問題?

對此,「智力陷阱(The Intelligence Trap)」一書作者 David Robson,引用 James Flynn 本人指出:智商分數「可能僅反映特定的推理能力」。科學作家 Tom Chivers 亦認為,即使智商(Intelligenzquotient)與智力(Intelligence)有很多重疊之處,但兩者不盡相同

分辨差異前,先要瞭解「智商」的評定是如何產生。Robson 指,約 100 年前,科學家們發明以「智商」來衡量某人的潛在智能(Intellect)。智商測試乃基於大量與認知能力相關的範疇建立,空間推理(spatial reasoning)及圖形辨識(pattern recognition)等測試項目,均與一個人的數學、語言等能力有關。是以,智商普遍獲認同能反映「一般智力(general intelligence)」。

美國心理學家 Richard Lynn 在 1982 年發現,生於 1934 年的人,智商測試平均分低於 1964 年出生者。Lynn 的研究認為,人類智商平均 10 年上升 6 分,亦即「弗林效應」。效應的發生,並非遺傳所致,而是受多種環境因素影響。Robson 舉例,醫學進步減少兒童病的流行、飲食更有營養等,亦有助人類變得更聰明。

現時兒童自小學習抽象思維及推理能力,例如以抽象角度,分辨某動物屬哺乳抑或爬蟲類,藉此歸納出事物的特質等。人們沉浸於抽象思維中成長,自然能在智商測試中發揮理想表現。

然而,環境變化亦能逆轉「弗林效應」。Robson 認為其中一種可能性,是教育的啟發性,比之昔日略微下降,又或教育本身,已沒有針對與智商測試所需的技能。例如,有智商測試會評估人們的心算能力,但今天的學生可能更習慣使用計算機。智商測試所需的能力得不到充分訓練,測試表現就會較遜。

逆「弗林效應」是否代表人類正在倒退?康奈爾大學心理學家 Robert Sternberg,便對「弗林效應」本身提出質疑。Sternberg 寫道:「更高的智商沒有解決收入差距擴大、氣候變化、污染、暴力等,世上任何一個國家的主要問題。」而且,今人擅長的範疇,亦非前人可以比擬,難以純粹按智商測試判定高低。「人們更擅於研發複雜的手機,及其他創新技術。」

發明直流電的愛迪生,抹黑打壓特斯拉發明的交流電。「智力陷阱」一書亦有提及愛迪生所犯的錯誤,反映聰明人也有非理性的一面。 圖片來源:The Print Collector/Getty Images

此外,「弗林效應」亦無法解釋,何以「聰明人」亦會陷入各種認知偏差的陷阱,換言之,智商測試無法衡量一個人的理性思考能力。例如,人們傾向只審視支持我們的意見,忽視異見,在政治上絕對是嚴重的問題。批判思考的能力亦與智商無關。美國一項研究發現,即使經過學位的教育洗禮,人們的批判思考能力仍幾乎沒有改善。Robson 補充指,缺乏理性及批判思考,可以解釋何以金融、醫療騙案仍然常見。

此外,人們一直訓練的抽象思維,雖然有利於智力測試,卻不一定能同時改善所有認知技能。以創造力為例,「弗林效應」未必能驅使每個人以全新、原創的方式思考。有研究比較視覺藝術及文字創作在過去二十年的發展,前者的複雜及非常規性在期間有所增加,後者卻顯得更公式化及傾向傳統,即智商普遍上升,不代表人類所有技能均隨之進步。

雖然我們的大腦緊隨日益複雜的社會發展,卻沒有糾正人類非理性傾向的一面。人們以為聰明人懂得在生活中學習,作出良好決策,但現實清楚反映並非如此。當然,Robson 承認智商的重要,防止智商進一步下降,絕對是優先處理的事項。同時,人們亦要致力改善其他基本技能。他指,當理性及批判思考,得到社會對其他認知能力同等的重視,可能是智慧(wisdom)結合「弗林效應」增長的開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