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去,中國人一般不愛購買二手貨。彭博社專欄作家 Adam Minter 近日發表的文章則指,鑑於債務水平上升、物價上漲及貿易戰影響,中國消費者持續強勢 30 年之久的購買力已疲憊不堪。二手貨市場成為現時經濟衰退下,少見出現顯著增長的領域。中國一手零售商現時陷入困境,但對二手貨市場來說,卻是一道福音。
Minter 稱,2014 至 18 年間,中國二手市場增長達 450% 以上,價值 1,000億美元。但中國二手生意的繁榮,與舊貨店關係不大,相反,它由包括騰訊、阿里巴巴在內的科技公司帶動。這些中國公司藉著在電子商務及社交網絡層面的專門知識,著手消除中國人對購買二手貨的羞恥感。同時,中國消費者在荷包空空如也的情況下,亦可繼續消費。經濟增長放緩前,不同科技巨頭早已嘗試發展二手市場,創立二手貨網上交易平台,如阿里巴巴在 2014 年創立的「閑魚」。適逢現時的經濟環境,預計二手交易市場的用戶,將從 2017 年的 4,000 萬人,飆升至明年的 8,000 萬人。
早在 80 年代初,曾有企業家嘗試從發達國家進口衣服、電腦等二手貨品,當時中國的二手市場亦一度蓬勃發展。但政府以促進國內生產及零售商發展為目標,開始著手限制二手貨品進口。而且,當時中國人的收入增長水平,已使他們有能力購買新商品。Minter 又補充,二手市場未能長期發展,部分原因在於人們一直以來對二手貨,尤其是衣服的偏見,加上購買全新產品,是新興市場具地位意識的消費文化。
二手市場沒有因此完全消失。多年來,來自中國較富裕地區的廢棄品,大受農村及小城市歡迎。不過,假如中國經濟保持活躍,追求二手貨的新買家必逐漸減少,且令一些顯得多餘、不必要的東西出現過剩。以紡織廢料為例,中國只有不足 1% 的紡織廢料獲重複使用。不過,Minter 認為消費者開始注意這些過盛廢物。其中一個原因是,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消費者產生環保意識,願意選擇可持續的貨品。
再者,出於價格上漲,中國人在新貨品的消費量明顯減少。2017 至 18 年間,全國消費者一手服裝購買量便下降近 25%。來自中國官方的數據亦表明,通脹是一手服裝消費下降主要原因。現時中國人在微博流行的主題標籤「中國人不愛買衣服了」,亦引證缺錢的說法。Minter 引述其中一名用戶的帖文稱:「我想買新衣服,但再也買不起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