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看護近親問症 + 演算法,就能完成驗屍?

A+A-
國際衛生組織 IHME 推出智能口頭驗屍應用程式,輸入數據後可估計死亡原因。  圖片來源:IHME/Facebook

據聯合國統計,全世界的死亡率中,發展中國家佔至少 3 分之 2。若要探究死因以對症下藥,必須有完善的生死記錄系統。為克服醫療設備的不完善,盧旺達政府與國際組織進行口頭驗屍(verbal autopsy)計劃,建設其數據系統。美聯社報道就介紹了此計劃的作用和未來方向。

逐個訪問及分析死因

口頭驗屍是一種透過口頭訪問作數據記錄的方式。經訓練的衛生工作者向逝者近親或看護詢問病情,分析記錄後,會輸入電腦系統作演算法推算,藉此增加對人類死因的認識。口頭驗屍計劃的前身為 1990 年在印度進行的百萬死亡研究(Million Death Study),當時經訓練的面試人員會到住家訪問逝者家屬,再由醫師分析死因。

現時,全球有逾 50 國家參與計劃。數據統計公司 Bloomberg Philanthropies 更宣佈,將再捐出 1.2 億美元,擴大及加強數據質量,以提高數據的決策力。該基金支援的包括口頭驗屍、癌症登記,以及幫助發展中國家收集有關數據。組織創辦人 Michael Bloomberg 說:「希望有更健全的死因數據,更多國家可以挽救更多生命。」

完善並擴大數據記錄

儘管口頭驗屍的收集過程存有弊病。例如,數據須依靠親人回憶起各種臨床細節,且收集過程的個人因素大,完全取決於回答者、發問者和解析者。蓋茨基金會則推廣其他方法,如組織取樣,即抽取死者不同器官的樣本再進行分析。但採樣者必須經過專門訓練,且須於 24 小時內取樣、運送和分析。

發展中國家普遍缺乏成熟的醫療技術,對疾病和死亡率的共識,只有廣泛的估計和猜測。盧旺達醫學和牙醫理事會統計指出,全國只有 20% 的人在醫院過身,每 8,000 人中只有 1 名職業醫生。瑞典于默奧大學(Umea University)流行病學與全球衛生系教授 Peter Byass 建議:「比起甚麼都不做,口頭驗屍是目前唯一選擇。」

2015 年,美國公共衛生組織 Vital Strategies 與盧旺達政府合作,設立口頭驗屍計劃。項目為在職醫護人員提供培訓,進行訪問工作。該國國內 9 個地方已進行 2,700 次口頭驗屍,更計劃於未來幾年擴大工作規模,以取得具全國代表性的樣本。醫護人員 Janvier Ngabonziza 說:「雖然鄰居覺得問題有侵犯性,但當我們解釋原因後,最終他也能夠理解並回答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