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法「藝術館外交」,展品難逃撤回命運

A+A-
11 月 5 日,法國總統馬克龍出席龐畢度國家文化藝術中心上海分館開幕禮。 圖片來源:路透社

法國總統馬克龍近日訪華,行程之一是為龐畢度國家文化藝術中心(Centre Pompidou)上海分館揭幕式。法國以藝術館建交的做法,早在十多年前便被批評是利用藝術推銷政治和謀利,但近年開放的阿布扎比羅浮宮(Louvre Abu Dhabi)和龐畢度中心馬拉加分館(Pompidou Málaga)都口碑良好,並無惹起爭議。藝術輸出漸見成效,輪到中國卻稍有阻滯。

根據「紐約時報」報道,龐畢度中心以作客形式,進駐斥資 30 億建造、座落黃浦江邊的西岸藝術中心。該館於 11 月 8 日正式開放,雙方協定共同經營 5 年,約滿後需重新洽談。是次合作被視為中法史上最重大的文化交流,龐畢度中心主席 Serge Lasvignes 指,法國每年會收取 2,400 萬港元,為中國藝術館人員提供職業訓練。

雖有高價費用,但主辦方堅稱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促進交流,而非謀取利潤。Lasvignes 解釋:「假如真的只為賺錢,把展品不斷推銷至世界各大藝術館才是最佳方案。」不過,藝術作為表達方式之一,難免觸及政治,更何況是來自西方的藝術品。中國的審查機制和自我審查嚴密且無處不在,創意工業更是備受注目,龐畢度中心也不例外。

在「時間的形狀(The Shape of Time)」系列展覽中,龐畢度中心欲展出 100 幅畫作介紹 20 世紀的歷史,其中包括畢卡索的 The Guitar Player 和康丁斯基(Wassily Kandinsky)的 Gelb-Rot-Blau。多數作品均具教學意義,然而上海政府並不買帳,要求撤換部分展品。

Lasvignes 指除政治理由外還有許多原因,卻不願透露細節:「經過一輪溝通和解釋後,當局同意繼續展出大部分的作品。」他表示最終僅有不足 5 幅畫作需要更換,惟沒有說明作品名稱。「對我來說,最重要的是那些審查是否扭曲了整個展覽的意義。有,我們會叫停展覽;沒有,我們則繼續。」他說。

2018 年 1 月,在馬克龍國事訪問中國期間,有指他曾私下向習近平表達交流意願,因而加快兩國促成「藝術館外交」。有評論認為,後者首肯,部分原因是要適度軟化中國強硬的國際形象。「中國的行為難以預測:一方面變得愈來愈來極權和封閉,另一方面又想成為前衛的現代化國家。」已退休的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(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tific Research)中國政治研究教授 Jean-Philippe Béja 說。

藝術建交馬不停蹄,Lasvignes 表示,繼中國之後,龐畢度中心將與比利時、韓國和捷克洽談,跟馬拉加的合作更延長 5 年。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總監 Bernard Blistène 形容:「這是一種建設,而我們不想孤芳自賞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