階級分化愈演愈烈,歐盟何去何從?

A+A-
數次有關歐盟未來的關鍵公投結果均反映出階級撕裂的現象:上層支持歐洲整合,下層反對。 圖片來源:路透社

觀乎近年有關歐盟的公投,選民取向往往按收入及財富區分,階級分歧相當明顯。法國經濟學家、「二十一世紀資本論」作者皮凱堤(Thomas Piketty)指出,上層階級往往支持歐盟一體化,下層則相反,原因在於歐盟的自由經濟合作偏袒富裕階層,工人階級則幾近無受惠甚或危及生計。皮凱堤追溯歐盟在 1930 年代的起源,表明歐盟並非只有一種經濟掛帥的未來,階級分化有能力亦有機會解決。

在歐洲民主選舉中,由於主流政黨自 1980 年代以來漸見合流,臣服於新自由主義共識,選票較難顯示階級因素,收入、財富和教育三大階級因素的作用開始模糊;相反,公投結果則顯現明確的階級分化:左右翼的知識分子和經濟精英支持歐盟建制,基層人士則不分左右反對。

回顧近代有關歐盟未來的 3 次關鍵公投,結果都呈現巨大階級分歧:1992 年馬城條約(Maastricht Treaty)公投有 6 成低收入低教育水平的選民反對,4 成高收入高教育水平人口支持,結果贊成票獲得 51% 些微票優勢;2005 年歐洲憲法公投則相反,上層 2 成人贊成,下層 8 成人反對,結果以 55% 選票否決;2016 年英國脫歐公投則見 3 成上層人士支持留歐,下層階級有 7 成要求脫歐,結果脫歐派以 52% 微差跑出。

特權階級指責基層選民排外、國族主義,皮凱堤則認為特權階級同樣排外,不能以此解釋投票意向差異。「另一個較簡單的解釋:歐盟近數十年均建基於地域、財政和社會傾銷(social dumping)的廣泛競爭,利好經濟流動力最強的階層,為最富裕的階級服務。」皮凱堤續指,除非歐盟採取有力措施消除經濟不均,譬如引入富人稅而減免基層稅務負擔,否則階級分化的趨勢將繼續擴大。

歐洲願景之爭並非始於今日,皮凱堤指出源起可上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。早於 1938 年,英國已有組織「聯合同盟」(Federal Union),倡議歐洲應於戰後成立聯盟,卑弗列治(William Beveridge)、羅賓斯(Lionel Robbins)等經濟學者加入籌謀,促成邱吉爾於 1940 年 6 月巴黎淪陷之後提出「法英同盟」(Franco-British Union),獲英國議會、法國政府官員一致同意,英法幾乎永久合併,最終卻因法國議會否決而難產。

同年 4 月,一眾英法學者會聚巴黎,商討英法同盟體乃至歐洲組織運作細節,雖則無法就經濟、社會議題達成共識,但其思維無疑影響了戰後歐盟的方向。皮凱堤表示,當時歐洲同盟的構想有來自海耶克(Friedrich Hayek)的經濟自由主義,主張成立一個建基於競爭、自由貿易和金融穩定的歐洲交易聯盟,羅賓斯即是倡議者之一,同時建議引進覆蓋全歐的預算案及遺產稅,以防自由經濟不足以帶來繁榮和消除經濟不均;亦有民主社會主義者如卑弗列治提倡社會保障,或如伍頓(Barbara Wootton)提議引入全歐入息及遺產稅,稅率 6 成,並設入息及繼承遺產上限。而遠至意大利,身在法西斯牢獄中的政治人物史匹內利(Altiero Spinelli)受聯合同盟運動啟發,1941 年所發表「自由團結歐洲宣言」(Manifesto for a Free and United EuropeVentotene Manifesto)亦明顯帶國際主義影子。可見一眾「歐盟之父」相當多元。

「今日歐洲毋須自囿於海耶克式願景,而歐盟的旗幟已被利用成特定階級政策的工具。」回顧近 80 年前的歐洲辯論,正好提醒世人想像力的重要,世界進程並非「別無他途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