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抄襲俄羅斯戰機的代價

A+A-
2017 年遼寧艦訪港,同時展出艦上的殲-15 戰機。 圖片來源:Felix Wong/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

山東號這艘號稱中國首架自主建造的國產艦母,在去年 12 月正式服役,而殲-15 戰機在山東號升降的片段,亦值得注意。美國政治外交雜誌「國家利益」(The National Interest)特約撰稿人 Michael Peck 認為,中國為這架抄襲自俄羅斯蘇-33 的艦載機,付上了不少代價

Peck 指出,同樣是官方稱作「自主研發」的殲-15,其實是源自俄羅斯蘇-33 艦載機,乃未經授權生產的「山寨版」。蘇-33 是 1980 年代蘇-27K 陸上戰鬥機的衍生版本,中國從烏克蘭手上購入其原型機 T-10K-3,再進行逆向工程(Reverse engineering),得出戰機的製造方式。如此「自主研發」下,國產的殲-15 便堂皇登場。

中國過去有向蘇聯學習軍事技術的歷史,曾從蘇聯引入蘇-27 戰機。「國家利益」另一名撰稿人 Charlie Gao 認為,中國當年採用蘇-27 戰機的原因,是希望獲得性能最佳的戰機,並從中學習最好技術。1990 年代購入的蘇-27,其後便成為開發殲-11 的學習對象。而在 2015 年向俄羅斯買入 24架蘇-35 戰機,目的則是要竊取當中的引擎技術,以縮窄與俄羅斯及西方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。

遼寧省鞍山市一家工廠前,擺放一架滿載各類重型武器的殲-15 模型。但實際操作上,殲-15 卻無法攜帶超過 12 噸的重型武器從艦母起飛。 圖片來源:Visual China Group via Getty Images

對於中國抄襲軍事技術,俄府控制的新聞機構衛星通訊社(Sputnik News)早前加以嘲諷地評論:「熱愛這架第四代戰鬥機(殲-15)的中國人不多。很多華文媒體亦以多種方式貶低這架戰機,包括稱之為『笨魚』。因為殲-15 無法在中國航母上有效運作。」評論又稱:「由於殲-15 的引擎笨重,嚴重限制其運作能力。其實殲-15 的空載重量高達 17.5 噸,已超過一般艦載戰鬥機的規模。相比之下,美國的 F-18 空載重量只有 14.5 噸。」

殲-15 的設計缺「憾」也許不止於此。Peck 以在 eBay、Amazon 上購物,調侃殲-15 的安全性存疑。「買家都知道,購買『未經授權』的產品會有甚麼後果。儘管你也可以說,這些都是最初俄羅斯的設計遺留下來的問題。」但無論如何,鑑於過去有殲-15 墜毀,中國亦因而研發新的艦載戰鬥機殲-31,以求取代殲-15。

俄國軍事專家 Vasily Kashin 亦解釋,為何中國不應未經允許,擅自複製其他國家的戰機。他指:「中國在幾年前希望節省開支,故未有選擇從俄羅斯購入蘇-33 生產許可,而是向烏克蘭購入原型機。但研發殲-15 卻耗費了更多時間及金錢,超出中方預期。且第一架生產出來的戰機,可靠性還不如預期。」Kashin 認為,抄襲並非進步之道:「通過投入更多的時間、金錢,中國將會解決他們現時所面臨的問題,並將獲得另一架相當可靠及強大的艦載機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