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國政治兩極化、世代出現裂痕,錯在社區規劃?

A+A-
去年 11 月,數萬名英國學生上街參與氣候罷課運動。 圖片來源:路透社

由香港街頭抗爭、台灣大選、到歐美的氣候罷課運動,各國世代間的政治分野正日益加劇,近年英國鬧脫歐鬧得沸沸揚揚,長者與年輕世代的立場同樣出現巨大鴻溝。英國「衛報」專欄作家 John Harris 斷言,世代之間的政治矛盾,是由英國失敗的社區規劃促成,導致長者在退休社區中「與世隔絕」,難與年輕世代坦誠交流。究竟這種解釋是否站得住腳?

長輩支持脫歐、年輕人卻嚷著留歐,是近年英國常見現象,世代因素同樣左右英國大選。Ipsos 民調顯示,10 年前 18 至 24 歲選民支持工黨和保守黨比例,分別為 31% 和 30%,兩黨所得年輕選票相約;65 歲以上長者雖然偏好保守黨,支持率為 44%,但工黨仍然可得 31% 支持。相較之下,去年英國大選卻明顯兩極分化 —— 62% 最年輕組別選民支持工黨,只得 19% 投選保守黨;最年長組別選民取態卻剛剛倒轉,工黨和保守黨得票分別有 17% 與 64%。

Harris 坦言,世代差異絕非新課題,但如此兩極卻是史無前例,背後相信與英國的社區規劃有關。如今走到英國城鎮的郊區,都會看到一幅幅相類似的風景:養老院建設在遠離道路的地段,使長者與周遭社區隔絕;相對 1970 年代,郊區居民的年齡分佈相當平均,既有 20 來歲的新婚家庭,也有 60 來歲的退休長者。Harris 認為,這不但導致年輕世代與長者難以交流,兩者生活經驗也有天壤之別。

在現今倫敦、伯明翰、曼徹斯特等大城市,約莫半數人口都是以 30 歲以下年輕人為主,老年人普遍遷居到市郊或海邊居住。英國研究機構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 的報告,把不平均的年齡分佈現象稱為「年齡隔離」(age segregation),在 2001 至 11 年間,英格蘭和威爾斯有嚴重「年齡隔離」的社區倍增至超過 2,000 個;年齡中位數過 50 歲的社區數目,在 1991 至 2014 年間亦增加 7 倍。

在地理分野以外,不同年齡層的歷史經驗分別,同樣主宰他們的政治取態。老年人經歷過相對安穩的戰後秩序,懷緬過去的穩定,同時又傾向埋怨現今世界動盪不安;年輕人卻傾向視 21 世紀為開放多元的時代,不惜以行動糾正現實的不公。Harris 相信,雙方對立並非必然,分歧是隨著地理上的區隔而加劇。

如何修補世代間的撕裂?Harris 則引述創新社會企業 United For All Ages 最新報告 Together in the 2020s。報告勾勒出日益加劇的年齡隔離與孤獨問題,還綜合不同聲音,建議設立跨世代的住屋計劃,加強院校與長者社區計劃合作,鼓勵大學向更多不同年齡層開放學位。總部設於利物浦的社區計劃 Homeshare UK 便負責配對年長業主與年輕租戶,讓年輕人提供每週 10 小時勞動以換取免租住宿,期望促進世代溝通;有荷蘭城市亦領風氣之先,安排年輕人教導退休長者新技能,譬如使用電郵或社交媒體,以換取與長者共居的免費宿舍。

這些計劃旨在打破世代隔膜,令長者不用受困封閉的養老院中,但與年輕人相處時間增加,究竟是促進溝通還是衝突,是擴大撕裂還是修補鴻溝?我們似乎不宜過於樂觀武斷。畢竟政治兩極化有其根本成因,與世代之爭的因果關係,還應當要嚴謹的研究佐證,否則藥石亂投只會適得其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