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武漢肺炎】政府愈打擊流言,病毒擴散愈廣

A+A-
廣州街頭的抗疫宣傳。 圖片來源:Stringer/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

繼搶米後,廁紙成為本地謠言流傳下的搶購目標。不少謠言,確實由人惡意散佈,導致各種「盲搶」行為。但撇除這類別有用心的可鄙行為,不妨反思,為何有人主動傳播錯誤信息?又為何有人相信未經核實的消息?要找出答案,或可參考雜誌「外交政策」過去所報道,中國政府在「打擊謠言」方面遇上的問題。

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上台初的 2013 年,發起了一場打擊網上謠言運動。官方要求社交媒體平台微博糾正當中的「不法行為」,許多帳戶被指控製造虛假信息而遭關閉。在所謂「打假」同時,不少異見人士及 KOL 亦遭到不同懲罰。2015 年,另一波打擊假信息的浪潮,則令大約 165 個帳戶被刪除,原因是他們散佈有關股市動盪、天津爆炸、抗日戰爭 70 週年等傳言。

2016 年起,中國更實施許多與反謠言有關的法規。2016 年的「網絡安全法」,將製造或散佈「破壞經濟社會秩序」的網絡謠言定為刑事罪行。2017 年的「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」,進一步要求互聯網新聞提供者上載由政府認可新聞機構發佈的信息,不得「歪曲或篡改新聞信息」。換言之,中國政府限制了人們在社交媒體,發佈由個人而來的新聞信息,亦不允許獨立文章或未經實名傳播信息。相反,原本的網上信息連結,會轉向至官方新聞媒體的報道。

不論受到打擊的是真相或謠言,從官方角度來看,徹底闢謠似乎難以成功。報道認為,政府的監管未有阻止謠言流傳,虛假故事仍在網絡滲透。因為在中國,錯誤信息之所以禁之不絕,不獨因為網絡技術,而是消息日益政治及商業化的國度裡,人們對社會體系深感不安,導致渴求自我表講述,從而推動所謂「流言」的傳播。

至於謠言本身,儘管部分涉及中國高層政治話題,但大多集中於社會當下的熱門問題,例如食品、醫療及環境安全等。官媒「中國日報」在 2018 年報道,所有假消息裡,有 75% 均為這些社會層面的話題。由此,「外交政策」進一步剖析,指出社會事務能在中國成為最容易散佈的話題,正好反映其公民在食物安全、清潔空氣等日常基本生活需求下,對「安全感」的情緒需求。在尋求安全感之下,社交媒體便成為人們討論一切相關內容的同溫層。而在此傳達的信息,經過誇張、戲劇的方式包裝,無疑反過來增加大眾的不安感及對未知的憂慮。

2 月 2 日,武漢肺炎患者痊癒出院並拍攝宣傳影片。但相對於官方宣傳,一直有質疑政府以各種手法隱瞞實際死亡數字的言論流傳。 圖片來源:Costfoto/Barcroft Media via Getty Images

信息內容變得日益政治化,亦為中國假新聞提供助力。報道指,自習近平上台以來,黨國加大宣傳力度,令公眾認為大多數媒體已被污染。這種感受在黨領導以反謠言為藉口,清除潛在批評者與和敵人時尤為強烈。當官方為這些人貼上謠言標籤,民眾便會認為,所謂的謠言不是謠言,只是政府不想大眾所得悉之事。

回到是次武漢肺炎疫情,或許成為中國民眾對「謠言不是謠言」此想法的依據;湖北省及武漢市政府政府被指企圖掩蓋 12 月已發生的疫情,當時一名醫生因在社交媒體上告知同事,自己在患者體內發現類似 SARS 的神秘病毒,當局知悉後竟拘留他及其同事,警告他們停止「散佈謠言」。 事後證實該醫生所言非虛,而在疫情爆發的早期,官方幾乎沒有與民眾分享任何有關該病毒的信息,也未有任何預防提醒。人們仍在準備過年期間,這種危險、高傳染性的病毒亦開始傳播。

此外,據哈佛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雷雅雯所指,中國人對國內社交媒體平台的滿意度,由 2014 年的 73.4%,下降至 2016 年的 67%,其客觀性評分亦特別低,只有 41%。由此推論,中國社交媒體用戶傾向相信真相掌握在自己手中,並傾向在家人及朋友之間,分享個人認為可靠的信息。但在這種想法下,人們亦更熱衷於散佈未經證實的流言。

疫情肆虐,習近平近日強調要「充分做好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工作」,或意味宣傳機器會繼續開動。不過,在民眾不信任官方信息及其掌握的社交媒體平台前提下,中國政府要奪回話語權的難度將大大增加。即使中國網絡審查員,不斷刪除網民在衛健委直播裡的批評言論,但不信任情緒無法通過刪除解決。「德國之聲」報道提到,許多人在中國社交媒體發表評論指,自己不相信來自當局,有關冠狀病毒的信息、指責官員應對不力,並將疫情擴大的責任歸咎於政府:「難怪這病毒能夠如此厲害的傳播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