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疫症關鍵之一:「超級傳播者」

A+A-
圖片來源:路透社

疫情持續,一名英國商人近來遊歷新加坡、法國和瑞士後確診武漢肺炎,有報道指他回國前後或已傳染至少 11 人,是「超級傳播者(super-spreader)」。回顧沙士時期,來自中山的「超級帶菌者」亦令港人度過畢生難忘的一年。每當爆發傳染病,這個名稱便會被人提及,但究竟何為「超級傳播者」?英國廣播公司解答箇中疑問。

「超級傳播者」,或稱「超級帶菌者」,在醫學上暫時未有嚴格定義,但普遍可理解為「將病菌傳染給多人的個別病人」。一般而言,每名病人平均傳染給 2 至 3 人,「超級傳播者」則「異於常人」,而此標籤僅出現於個別人士大規模傳染他人之後。換句話說,我們沒可能提前發現誰是「超級傳播者」。

雖然如此,有部分人特別容易成為潛在的「超級傳播者」—— 交際活躍的人、需要經常面對客人的工種,以及居住在人口密集區域的人。不論是否在潛伏期內,一旦患病,他們都有可能成為「超級傳播者」。而在這當中,小孩是「最高危一族」,他們免疫力低,又經常接觸人群。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教授 John Edmunds 表示:「因此,停課是有效的防疫措施。」

「超級傳播者」往往是疫情在社區爆發的源頭,例如在 2015 年 5 月底,韓國三星首爾醫院急症室曾接收一名中東呼吸綜合症患者,其後 2 日內曾進出相同急症室的病人、家屬和醫護人員當中,便有 82 人受到感染。這樣看來,「超級傳播者」豈非千古罪人?

其實部分病患在潛伏期間毫無病徵,自以為身體健康而繼續進行社交活動,後來才知道犯了「彌天大錯」而後悔不已。倫敦國王學院臨床講師 Nathalie MacDermott 認為:「不知者不罪。(面對病人時,)我們需要注意自己的用字,他們並沒有做錯甚麼。」她更說:「此時此刻,他們需要的是愛與關懷。」

抗疫的關鍵,在於社會上每一位公民的責任感,為己為人、以防萬一,當自己有可能不知不覺間成為(超級)傳播者時,當減少社交活動、盡量留在家中避免接觸他人。病人固然需要支持和鼓勵,但隨意(或刻意)散播病毒者,則另作別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