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衍蒨:貝多芬之死

A+A-
位於德國波昂的貝多芬紀念碑。

貝多芬(Ludwig van Beethoven)的音樂成就,即使不是音樂家也必定有所聽聞,他的作品更流傳千古。年近 30 時,貝多芬的聽覺開始出現問題,尋醫問藥後卻沒有起色,反而愈來愈差。即使在 32 歲時進入全聾狀態,他依然沒有放棄音樂,於生命的中後期,就算病魔纏身,亦沒有減緩其創作速度。最後在 1827 年,貝多芬離世並葬於維也納,享年 56 歲。

寫於其 32 歲的「海利根施塔特遺書(Heiligenstadt Testament)」中,貝多芬要求兄弟協助醫生找出他的致病原因,亦述說其心中的委屈及世人對他的誤解。因此,他請兄弟們以他的名義聯繫醫生,並說明他的病狀,希望有人能在他死後與他盡釋前嫌,並對其生前的行為有所改觀。

在貝多芬死後翌日,維也納頂尖的解剖學家 Dr. Johannes Wagner 為這位多產的音樂家進行解剖。解剖報告指出,貝多芬的聽覺神經已經萎縮到幾乎找不到。另外也特別提到他的顱骨約有 1.3 厘米厚,是正常的兩倍。經過解剖後,Wagner 發現貝多芬的死因與肝硬化、腎乳頭壞死(renal papillary necrosis)、胰臟炎(pancreatitis)及糖尿病有關。由於他在死前酗酒成性(按照管家紀錄,他每天必須要喝 1 至 3 公升酒),成為了其肝硬化的主因。

在 2015 年,一名美國的病理學家 Dr. Stanley Oiseth 發表了一份報告,指出他重新分析貝多芬的解剖報告後,發現即使當時的解剖家有寫下不同的症狀,卻沒有記錄其背後的終極診斷,而這的確能夠直接及間接解釋貝多芬上述各種醫學病徵及問題,同時也能解釋他突然耳聾的原因。

這一切都歸咎於那個很厚的頭顱。貝多芬患上的是「佩吉特氏病(Paget’s disease,PDB)」。

PDB 又稱畸形性骨炎(osteitis deformans)。這慢性病是由骨骼代謝紊亂作用所引起。平常的骨頭生長,以造骨細胞及破骨細胞互相協調下達致平衡。但在 PDB 的情況下,骨質會被過量吸收,而不停在上面形成不規則的骨骼,從而引發骨痛、骨頭變形、神經系統及心臟問題。由於這些骨質的密度比正常低,因此在承受外力時較易折斷。臨床顯示,一般受影響的部分是顱骨、腰部脊骨(lumbar spine)及股骨。臨床亦顯示,一般發病人士多半是中年人,而男性的患病比例比女性多。患者可能會因為顱骨增生而導致失聰,甚至呈現「獅子臉(lion-like appearance)」。

在貝多芬的最後歲月中,因為肝硬化的併發症,幾乎只能臥病在床,也相信因為骨痛而喝酒麻醉止痛。在 1815 年,貝多芬曾稱因為一次跌倒而導致全聾。或許平常人不會就此失聰,但由於他的顱骨受 PDB 影響,骨頭的韌性及密度比平常低,繼而出現病理性骨折(pathological fracture)。

因為 Oiseth 重新研究及審視貝多芬當時的解剖報告,並指出所有相關症狀都歸咎於 PDB 的出現,某程度上達成了貝多芬生前的願望:找出其病因及情緒變化的真相。醫學及法醫學還他了一個公道,即使已經過了兩個世紀。

參考資料

  • Mai, F.M.M. 2006. Beethoven’s Terminal Illness and Death. Journal of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of Edinburgh, 2006 (36): 258-263.
  • Oiseth, S.J. 2016, January 22. Beethoven’s autopsy revisited: a pathologist sounds a final note. Atlas of Science.
  • Oiseth, S.J. 2015. Beethoven’s autopsy revisited: A pathologist sounds a final note. Journal of Medical Biology, October (2015).
※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,不代表本網立場。 ※

一名香港土生土長的骨頭說故人,馬不停蹄地飛到世界各地尋找及代言骨頭的故事,讓他們成為事情最後及誠實的無聲證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