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會學者吉見俊哉在其著作「大預言」中,預想日本總人口在 100 年後跌破 5,000 萬關口,社會結構將無可避免地從根本上改變。日本進入超少子高齡化社會,人口老化加上年齡層比例失衡,不僅導致勞動人口下降之類的問題,最終還會殺死中小型社區,只剩大都市能夠活下來。
當地方社區人口的再生產力低下,持續發展性進入無法逆轉的困局,社會再無法維持自身的構成,步入衰亡,這就是所謂的「地方消滅」。
2014 年,日本創成會議發表由前總務大臣增田寬也主導的「增田報告(増田レポート)」。有關報告估算直到 2040 年為止,逾 1,700 個地方自治體裡,其中 896 個將面對「消滅的可能性」。其以女性人口作為推算基礎,當年輕女性人口(20 至 39歲)下降至現行半數以下,代表出生率或已跌破足以維持一個世代的水平。
今年 2 月 1 日發行的「東洋經濟」週刊以「無法居住的城鎮(住めない街)」為題,編寫特集講述因為四大因素:自然災害、基建老化、財政緊縮、人口下降,無數的日本地方城市或在不久的將來不再適合居住。
千葉縣銚子市的市政廳辦公大樓於 1975 年落成,建築結構已經老化,耐震性能不達標準,無法承受震度 6 級以上的地震。然而自治體財政嚴重緊張,連維修費用都付不起,惟有將有倒塌危險的 6 至 8 樓封鎖,只使用 5 樓以下的層數辦公。
銚子市不是個別例子,另外還有不少自治體面對相同的難關。2016 年熊本地震後,部分自治體的市政廳破損倒塌,日本政府開始重新審視現有公共設施的耐震程度。直到目前為止,117 個地方自治體仍未制訂市政廳或有關公共設施的防震維修計劃,大半都是因為財政困難。
東京一極集中、人口嚴重老化、年輕世代流出至東京等大城市、地方產業萎縮,地方政府可預見未來的財政只會更加緊絀。既然無法增加收入,惟有從降低支出入手,藉削減公共設施來減輕維修費用及日常開支。銚子市計劃在未來 20 年削減 30% 的公共設施,當中包括市政廳、上下水道、公園、道路交通等基建。
節省下來的財政資源僅花費到最優先的方面上,例如學校 —— 這是最後的底線。根據日本總務省消防廳的調查,全國的學校校舍與體育館的耐震工程完成率達 98.5%。千葉縣九十九里町的負責人表示:「有限的財政資源使用到學校校舍上,不僅供小孩們日常使用,緊急狀態下也可以當成市民避難所,居民和議會雙方應該都較易接受吧。」
然而因為人口老化,學童數量急劇下降,殺校已經成為全國性問題。在 2002 年到 2015 年為止,日本公共中小學的學生人口減少了 132 萬人;至 2017 年廢校數目達 6,489 所。即使是首都東京也有 231 所學校關閉,多集中於足立區、江戶川區、江東區等舊住宅區。
廢校後,惟有合併學區,學生們需要跨越長距離上學。分散的學童與家庭將愈來愈難組織社區網絡,加速地方社區的死亡。加上學校數量減少,上述提及的避難所機能亦面臨不足。遇上災害,市民需要移動更遠的距離才能到達避難所,避難所亦需求變得更大。
地方都市面對的是一個死循環,是人口老化與下降所帶來的破滅。而日本政府又如何應對呢?負責處理有關問題的地方創生大臣,是去年以 73 歲之高齡上任的北川誠吾。但北村大臣連日常國會答辯都無法如常進行,甚至似老人痴呆病徵般,經常前言不對後語,完整句子也無法說出口。
或者,北村自身就是日本地方都市某種的側面寫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