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為何會老人當政?

A+A-
2 月 25 日,第 10 場民主黨總統初選辯論結束後,桑德斯(左)與拜登(右)握手。 圖片來源:路透社

青黃不接是很多民主國家關切的議題,政黨為保持政治能量,會期望有年輕世代接棒,早前芬蘭便迎來全球年紀最輕的 34 歲總理。偏偏今年美國選民沒有選擇,候選大熱全部踏入古稀之年 —— 不論是角逐連任的杜林普,還是爭取提名的民主黨拜登(Joe Biden)和桑德斯(Bernie Sanders),三人同樣年屆 70 多歲。究竟老人當政的背後,反映出美國政壇甚麼問題?

上星期二,美國多個州份舉行民主黨總統提名戰初選,拜登在多個州份報捷,他在加州上台慶祝之際,卻接連發生一系列小意外。在支持者如雷貫耳的掌聲中,他認錯了妻子為自己的妹妹,然後又斷斷續續發表令人困惑,有時甚至難以理解的演說,讓人感覺年屆 77 歲的拜登老態龍鍾;但他的黨內對手桑德斯亦不遑多讓,不但比拜登年長一歲,更在競選期間心臟病發作;至於共和黨杜林普亦已經 73 歲高齡。

上述三位今屆總統大熱人選,雖然意識形態天南地北,卻都是 1940 年代出生的白人。無論最終誰人當選,他都將會打破歷史紀錄,成為美國史上發表就職演說的最年邁總統。諷刺的是,他們甚至比前幾任總統的年紀都要老,如果克林頓(Bill Clinton)、布殊(George W. Bush)、奧巴馬(Barack Obama)忽然加入選戰,他們都會成為最年輕的候選人。

美國領導階層的老化現象

這現象其實不純粹是偶然,要了解美國政壇發生甚麼事,我們可以先從簡單的供求定律探討:選民是否都偏好年老的候選人?很多人推斷,人口老化促成候選人「老化」,何況 65 歲以上長者投票意欲較高,政治學研究又發現,選民喜歡投選年紀相若的候選人。

然而,人口老化不獨是美國問題,自 1980 年代起,歐洲所有國家幾乎都有老年化趨勢,但各國選出的領袖都較為年輕,最耀眼當然是年僅 34 歲的芬蘭總理馬林(Sanna Marin),現任英國首相約翰遜(Boris Johnson)也只有 55 歲。即使是 23 年前出任英揆的貝理雅(Tony Blair),如今也不過 66 歲,比杜林普還要小。

所以國家人口老化,不必然導致領袖老年化,問題可能在於美國領導階層本身的老化趨勢。不僅近年總統候選人年紀漸長,就連國會議員的平均年齡都處於歷史高位,由眾議院議長、多數黨領袖、多數黨黨鞭、到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統統年過 75 歲。

這種現象不限於政界,在商界、科學界都是老人掌權。在標準普爾 500 指數所包含的 500 家公司之中,過去 14 年間的新上任行政總裁平均年齡,竟然同步增長 14 歲。年過 55 歲的較年長人士,佔美國總體人口不到 3 分 1,但他們卻擁有全國 3 分 2 財富,為有史以來財富最集中。就連職場上的 75 歲以上長者人口,在過去 20 年間都足足增加了 85%。

競選美國總統的遊戲規則,也有別於外國政制,使老人享有特別優勢。候選人的捐款人網絡,往往是總統選舉的致勝關鍵,年長政客卻能夠經年累月建立龐大網絡,有富翁甚至可以承擔得起自籌資金的風險。

即使網購公司 Amazon 創辦人 Jeff Bezos 財富再多,若然他想以 56 歲之齡競選總統,就必先要辭去高薪厚職,放棄在私人市場大展鴻圖的機會。相對而言,早前角逐民主黨提名的 78 歲富商彭博(Michael Bloomberg)和杜林普,他們都有龐大的企業王國,卻不必自己親手打理,使他們有餘裕競選總統,實現「政商界兩得意」的美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