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Soul Monday】「殘花」改造計劃 ── 鮮花銀行

A+A-
英國機構「鮮花銀行」收集超市及供應商的「過期」花朵,經重新配搭後將其低價出售至不同團禮、宴會及葬禮。 圖片來源:The Flower Bank

大家對「食物銀行」或許並不陌生,本港有不少非牟利機構收集賣相不佳、快過期或銷售不出的剩食,經分類及處理後,再分配給有需要的人士。那麼鮮花呢?你會在凋謝前將其製成乾花嗎?事實上,它們通常在婚宴、活動後便被送至堆填區。英國卻有一位女士創立「鮮花銀行」(The Flower Bank),以社企模式經營,減少浪費鮮花的機會,並送至有需要的人士手上,藉此連結社區各階層,帶來更多互動。自此「重生」的不只是花,更是區內的某些人士。

鮮花也有社會影響力

鮮花銀行為長者提供花藝工作坊。 圖片來源:The Flower Bank/Facebook

要了解鮮花如何感染人及發揮影響力,先要解決花源問題,除了花店,英國超市內亦有大量鮮花出售。創辦人 Ursula Stone 主要從超市和其他供應商收集一些「過期」鮮花和其他植物,將之重新配搭後製作花束,以低價出售至養老院、認知障礙症(Dementia)中心及促進心理健康的團體。雖然他們亦會捐贈花束,但始終公司營運以至處理花朵亦需要資金,所以除了以低價或合理價錢出售外,鮮花銀行團隊更會向市民、老人院提供花卉、園藝工作坊,帶領長者走出舒適圈,並在活動間增加互動,使他們回憶自己喜歡的或與花相關的事、園藝經驗等,從而減少孤立感。他們發現工作坊對認知障礙症患者特別有幫助。

少年犯的「重生」

鮮花為長者帶來生機,這力量更延伸至青少年。Ursula 最初以捐贈的花朵為少年犯提供花藝課程,希望他們有一技傍身,及後不少年輕的罪犯一起工作,協助安排及分發鮮花。2018 年 3 月,Ursula更獲得支持,在倫敦 N15 區內的一個荒地上,與少年犯一同開墾、清除雜草與樹木的根後,重新種植各類鮮花及植物,建設一個屬於鮮花銀行的花園。如今這個花園內的植物,也成為鮮花銀行製作花卉時重要物資之一。

鮮花銀行的誕生

鮮花銀行不時舉辦花藝活動供各界參與。 圖片來源:The Flower Bank/Facebook

其實 Ursula 一開始也沒有想過鮮花銀行有如此發展及影響,這個想法誕生於她結束公務員生涯後,把六週的花藝興趣班,變成三年的學習旅程。期間,Ursula 需要負責倫敦市中心商業項目的一項花藝工作,公司因一個活動而用了數千英鎊購買鮮花,卻在一天結束後立即棄置,Ursula 當時大感震驚及憤怒。她說:「最諷刺的是在早上買了一堆鮮花,但在黃昏後便在垃圾筒內出現,而那些花朵至少有 5 天的保鮮期。」

畫面雖然震撼,但仍未令 Ursula 萌生鮮花銀行的想法,直到不久後,她的一位朋友去世,而對方沒有足夠資金,只可簡單地舉辦一個葬禮。當 Ursula 前往當地一家超市買花時,發現花的數量減少,便立即問售貨員,鮮花在可售日期後仍未被買走,會有怎樣的「下場」?如大家想像一樣,就是垃圾箱內見,令 Ursula 開始構思鮮花銀行。

因此,在鮮花銀行的網頁中,葬禮花是她們重要的一環,因為她們明白對於家人及朋友而言,親人離世、籌辦喪葬也是一個艱難的時期,當中需要大量金錢,鮮花銀行願意為貧困的人製作美麗的花束。

如今,她們開設一間快閃店,在社區向居民介紹鮮花銀行外,亦售賣花束和植物,Ursula 希望實體店能舉辦各類花藝活動,成為一個讓當地居民參與及交流的場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