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華非洲學生的哀歌:中非民間衝突史

A+A-
2009 年 7 月,一名尼日利亞男子在逃避警方檢查簽證時摔死,上百名非裔人士堵塞廣州一間警局的大門,雙方對峙。 圖片來源:AFP/AFP via Getty Images

近日,廣州政府以抗疫為名,驅趕市內的黑人,致使他們無家可歸,惹來非洲各國的外交抗議,也令中國的醫療外交蒙上陰影。外交部部長王毅為事件降溫,聲言「中非友誼堅如磐石,不會受一時一事影響」。然而,從 60 年代,毛澤東推動「不結盟運動」,大量非洲生來華開始,中非的民間衝突就時有發生。

1955 年,一眾新生的亞非國家代表出席萬隆會議,不少代表希望亞洲國家能團結起來,組成立足於美蘇以外新第三勢力,當中包括與會的周恩來。特拉華州立大學歷史學家程映虹文章指出,中國於 1961 年起向非洲學生提供獎學金,當時中國還正值大饑荒。劍橋大學出版社 China’s Policy in Africa 1958-71 一書就統計,該年有 225 名非洲學生在北京的語文學校學習中文,準備入讀大學,而這個數字並未將北非學生計算在內。

可是,這批學生要面對很多歧視問題。當時非洲學生聯會的加納學生 Emmanuel John Hevi 在自傳記述了非州學生的六大不滿:政治洗腦、語言不通、教育質素不佳、缺乏社交生活、種族歧視和當地人的敵視態度。1962 年 3 月就曾發生一次衝突,一名桑給巴爾(現時坦桑尼亞一部分)學生在酒店買煙被拒,與職員口角,繼而被毆打。一批非州學生絕食靜坐,反被打壓。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政治學教授 Bruce Larkin 的著作 China and Africa 1949-1970 就記載,到 1962 年 4 月,其中 118 名非洲學生中,就有 96 名提前離開;拉各斯大學教授 Alaba Ogunsanwo記錄了,1962 年 8 月又有 30 名喀麥隆學生因抗議種族歧視而被踢出學校。

武漢肺炎疫情期間,廣州爆出將非裔居民驅離住所的事件,一些受害者無家可歸,流落街頭。 圖片來源:Ugaman01/Twitter

1970 年,中國重新大規模招攬非洲學生,香港科技大學社科部教授 Barry Sautman 在知名期刊「中國季刊」上記述 70 至 80 年代多場衝突。1979 年 7 月 3 日,上海華東紡織工學院爆發衝突,當時正值考試時期,有中國學生投訴宿舍的非洲學生大聲播音樂,在口角期間,中國學生以「黑鬼」一詞罵非洲學生,最終演變成肢體衝突,中國學生不敵受傷。到第二天早上,當地市民和學生包圍非洲學生宿舍,向他們投擲石頭和磚塊。非洲學生報警,但沒有公安到場,連前來協助的也門學生也被襲擊,到場的救護車被推翻,50 名外籍人士受傷。後來約 100 位非洲學生在北京抗議,多國也派遣外交官到中國處理。80 年代同樣有零星衝突,例如 1983 年有一名布隆迪學生在北京買酒時被打,非洲學生示威抗議;1985 年兩名蘇丹學生被上海公安毆打,又引發示威。

1986 年 5 月 25 日,在天津大學,25 名外國學生(以非洲和阿拉伯學生為主)和 3 名中國女子被包圍。當時他們正在舉行派對,一批中國學生投訴音樂過於嘈吵,交涉期間 7 名中國學生受傷。後約 600 名中國人聞風而至,更投擲磚塊和玻璃樽,非洲學生不得不逃到北京,在 6 月初集結大概 200 人到教育部示威,控訴種族歧視問題。1988 年平安夜,南京河海大學爆發歷來最嚴重的衝突。非洲男學生希望帶兩名中國女子入校園時,與警衛爭執,最後演變為校園毆鬥,數以百計的中國學生高喊「殺死黑鬼」,當地外國學生紛紛逃難。事件觸發南京大型排非活動,「紐約時報」當時報道有多達 1 萬人參與,要求嚴懲非洲學生,及撤銷對外地人的優惠待遇。後來 1 月,上海和北京都爆發愛國民族主義示威。Michael J. Sullivan 在「中國季刊」的論文、歷史學家程映虹、愛爾蘭傳媒人 Clifford Coonan文章都視這一波排非的民族主義示威,是八九愛國民運的先聲。

在此之後,雖然沒有排非的大型群眾事件,但是中國的種族歧視一直存在,例如 2016 年洗衣機廣告漂白黑人、2018 年央視春晚演員扮黑人等。今年 4 月,法國媒體 France24 的報道就指,中國種族歧視儼如成為一個產業,更有無良商人拍攝和售賣非洲兒童影片,當中有涉及侮辱黑人的語句。這次廣州黑人被驅逐,只是這場長達 50 年中非民間衝突史的延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