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次武漢肺炎危機,嚴重打擊各國的經濟和文娛活動,企業停業、各大體育聯賽停辦、電影上畫延期,連談情說愛都很難。唯一好消息是,武肺危機一度令中國工廠停工,專家預計今年溫室氣體排放會減少,「紐約時報」專題報道也認為,減少社交接觸,變相可以對抗氣候變化。可是,麻省理工學院旗下的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」卻認為,武肺危機只會重擊多年來的反氣候變化運動。
評論指出,武肺爆發確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,但實際效果十分短暫,疫情最終總會受控,屆時經濟活動又會恢復。在過去,每逢有經濟危機、大疫症乃至戰爭,全球碳排放也會因為國際貿易和工業活動受阻而驟降。世界資源研究所副主席 Helen Mountford 就指出,2008 年金融海嘯後,大量工廠倒閉,2009 年的碳排放減少了 1.4%,但到 2010 年又急增 5.9%。
背後的邏輯很簡單,疫症帶來的經濟金融危機,比疫情本身持久。對於各大小企業而言,市場復甦後,自身生存問題是首要考慮,要儘快追趕失去的利潤,自然削減對環保計劃和其他社會責任所投放的資金,特別是能源方面,會減少使用昂貴的可再生能源,改用較便宜、但較多碳排放的化石燃料。而且資金一旦減少,就需要更多時間才能追上往日的投放額。
除此之外,疫症也帶來市場波動。首先是消費市場,消費者預期經濟不景,也會轉用較便宜的家電和汽車,打擊一些更環保的產品的銷情,尤其是電子車,評論員就不看好 Tesla 汽車的市場表現。也有市場分析認為,石油價格暴跌,主因無疑是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價格戰爭,可是疫情後的經濟風暴也可能拉低全球油價,令再生能源更加不受市場歡迎。
值得一提的是,環保產業也有自己的全球生產鏈,需要很多硬件支援。例如中國就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板、風力發動機,以及可充電鋰離子電池生產國。早前中國全國工廠停工,已經大大影響世界各地的環保項目進度。彭博社就警告,這次疫情或會拖慢全球的太陽能革命,特別是一些發展中國家,例如菲律賓的馬尼拉電力公司(Manila Electric Co.)就暫停了數項計劃。至於疫症過後,跨國貿易何時會回復正常,中美雙邊關係又會否受疫情影響,仍是未知之數,
最後一點是政治議程(Political Agenda)的問題。在過去,經過無數社運人的努力,例如去年世界各國的「反抗滅絕」遊行,環保議題成為國際政治舞台的主要議程之一;在歐洲,「聯盟 90/綠黨」等環境保護主義政黨也一躍成為舉足輕重的政壇新勢力。可是,世界或要面對十年,甚至數十年未見的經濟災難,主流社會很難把氣候變化列為主要的政治議程,人們會更關心公共衛生、就業、退休保障等更貼身的議題。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」的專家預料,未來將很難再把環保議題重新推上議程。不過,也有分析較為樂觀,文章就引述歐亞集團的分析師,指或會有政府視綠色經濟為新的經濟增長重點,然後大力投資再生能源產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