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人政治:國難的根源

A+A-
2018 年 9 月,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和董建華、廣東省省長馬興瑞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等人,出席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儀式;四位現時皆已年屆 60。 圖片來源:PHILIP FONG/AFP via Getty Images

5 月 5 日,董建華和梁振英牽頭的「香港再出發大聯盟」舉行成立典禮。可是記者會上,最年輕的梁振英都已經 65 歲,今年將 83 歲的董建華就被多次拍到「戴口罩飲水、除口罩講野」的滑稽畫面,被評論人揶揄該聯盟是「長者再出發大聯盟」。在香港,很多職業包括公務員都有法定退休年齡,政治卻由老人主導,同樣問題亦出現在美國中國馬來西亞等地。這個現象被稱為 Gerontocracy —— 老人政治。

「Geronto-」是一個字首,有年紀老邁的意思,衍生的單字有 Gerontology(老年學)、gerontophobia(仇老),「-cracy」就是常用的字尾,意指政府、政治和政權,例如民主政體(Democracy)和惡人政治(Kakistocracy),因此兩者加起來就有老人政治、老人政府的意思。賓夕凡尼亞州立大學教授 Frederick Eisele歷史研究發現,老人政治一詞源於 19 世紀法國,由一名叫 Jean-Jacques Fazy 的作家所創,用以批判當時老態龍鍾的議會,他認為年輕人從政無門,老人政治正威脅整個國家的靈魂,是所有國難的根源。

雖然老人政治一詞,算是比較近代的產物,但其實在古希臘時代,哲學家已經討論過在理想的政治狀態,政府應否由老人主導。柏拉圖的講法是「老人應該統治,青年應該服從。」,因為老人較有智慧和經驗,經歷較長的學習過程。他在著作「理想國」就寫道:「老化令人難以享受身體的愉悅,但就令人更渴求和享受理性交流」。可是,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反對老人政治,認為人是全人,肉體和靈魂一體,難以分開,身體老化的同時,靈魂亦然,老人會變得犬儒、懦弱、多疑和心胸狹窄,故此政府應由壯年的人主導。

也有很多學者認為年齡和工作能力沒有關係。Eisele 就形容創立老人政治一詞的 Fazy「邏輯短路」(short circuiting leap in logic),指他根本沒有論證過政客年齡和政治質素的關係,認為他只是出於偏見。知名英國老年學家 Bill Bytheway 是年齡歧視(Ageism)的專家,他也有類似看法,並以「六四事件」為例,補充指關鍵是世代,不是年紀。很多媒體把屠城事件描述成保守老人政客與開明年輕人的價值衝突,他認為更大關鍵是領導層都是革命元老一代,有共同的集體回憶和價值觀,他指出一些獨裁者例如蘇聯的布里茲涅夫、馬拉維的班達(Hastings Banda),都是革命元老。然而,西方一些非革命元老的老年政客,例如英國邱吉爾和美國列根的支持度都很高。

華盛頓大學助理教授 Daniel Bessner 分析認為,現時各國的選舉對老年人有利,所以出現政治老年化的現象。就人口學角度而言,很多地方人口本來就急速老化,嬰兒潮佔人口比也很重,而人會傾向投價值相近的人;二來在位的人有資源優勢,更易贏得選舉。他個人並不認同老人政治,認為老年領袖更有健康風險,難以應對沉重職務,例如列根退任前就已經有腦退化跡象。另外,他覺得國家需要有新價值和理念,這些都是舊領袖難以帶來的;還有一點是倫理問題,老政客正在主宰年輕人的未來,然而未來是屬於年輕人的,很多時年輕人就要為老政客的錯誤決定,承受惡果。

不過,還不用絕望。在一些民主國家如芬蘭紐西蘭,政壇就吹起年輕風暴,而香港進步陣營都大大年輕化。年輕就是最大的資本,關鍵是年輕人主動參政,親自重奪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