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相處不順的情侶,一直離離合合,無法逃脫又愛又恨的輪迴。在美國,3 分 2 大學生曾經在分手後復合,一半人仍然跟前度繼續性關係;3 分 1 同居情侶及 5 分 1 夫妻曾經歷離合。分手時如此堅定,為何各散東西後,卻總難以忘記舊情人?若被分手,想要拋開舊愛好好生活,又應該怎樣做?
金賽性、性別與生殖研究中心(Kinsey Institute)的 Helen Fisher,把渴望與前度復合的心理階段命名為「抗議期」(Protest phrase)。她為 15 名被分手的男女掃描大腦,發現在看見前度照片時,他們的腦袋活動與成癮者相似:跟輸贏、渴望、情緒管控、愛情與依附感有關的區塊,都活躍起來。
隨著伏隔核(Nucleus Accumbens)受刺激,令人快樂的多巴胺(Dopamine)及帶來壓力和求救慾望的去甲腎上腺素(Norepinephrine),濃度雙雙提高 —— 此時的前度顯得特別吸引,又特別令人惆悵不安。即使明知已經分手,大家仍難免被腦內化合物所困。Fisher 形容:「被拒絕之後,你未必會停止愛一個人,你甚至可以比以前更愛對方。」
根據著名的依戀理論(Attachment Theory),成長過程會塑造一個人處理親密關係的方式,包括安全依戀、焦慮依戀、逃避依戀等類型。有指,焦慮或逃避型依戀的人,會更依賴對象、更難永久分手,但德克薩斯州大學(University of Texas)教授 Rene Dailey 的實驗結果卻顯示,他們的浪漫關係似乎與其他人無異;雙方處理分手的方式,影響反而更大。
Dailey 解釋:「無論衝突多激烈,仍然會感覺和對方緊緊連繫。無法有效處理、解決衝突,會在分手後心懸半空。若一段關係無疾而終,則會令人誤會,以為只要再努力一點,事情或會不一樣,繼而回頭再試。」
即使對方對自己不好,仍選擇回到前度身邊,另一主因是寂寞 —— 由於想念關係中美好的部分,情願原諒對方犯下的錯。研究顯示,害怕單身的人失戀愈久,就愈有復合傾向;唯嘗試復合,並不會減低對孤身一人的恐懼。
分手之痛自古存在,但對新一代而言,要離開前度陰霾似乎特別困難。研究情緒哲學的 Berit Brogaard 指,年輕而依賴社交媒體的一群,不但更有焦慮抑鬱的傾向,亦更易陷入離離合合的漩渦。美國精神病學教授 Gail Saltz 形容:「我們傾向美化過往關係,忘記了人會隨時間變得面目全非。社交媒體上太易找到前度最新動向,令人更難拋開一段感情、繼續前行。」
要脫離輪迴,可以怎麼做?Fisher 認為,擺脫前度和戒毒差不多:研究結果顯示,與上癮物質隔絕最少 90 天,有助脫癮 —— 在失戀之時,前度就是這種成癮物質。離開「抗議期」後,腦袋會進入「放棄/失落期」(Resignation/Despair phase),最終接受現實並成長。